宋从磊,童文佳,杨 斌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51)
复方地芬诺酯是一种肠蠕动抑制剂,临床用于小儿腹泻,其所含的地芬诺酯为人工合成哌替啶衍生物,有镇静、镇痛、抑制呼吸作用,服用过量容易引起中毒。其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剂量过大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引起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出现惊厥、昏迷及呼吸衰竭。因为该药价格便宜,临床有一定疗效,在基层医院仍广泛应用。有文献[1]报道复方地芬诺酯中毒多数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重症中毒病例报告较少。本文报告2例口服复方地芬诺酯中毒后的导致严重中毒性脑病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病例1:男,3岁,因口服地芬诺酯片约10片后,意识不清10 h于2013年8月10日入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患儿口服复方地芬诺酯后出现面色潮红、高热。在当地医院予以洗胃、导泻、静脉输液促进药物排泄等治疗,症状未有明显改善,逐渐出现呼吸急促、意识丧失、四肢抽搐,转至本院神经内科治疗。 入院体检:T 37.4 ℃,P 125次·min-1,R 16次·min-1,BP 88/60 mmHg(1 mmHg=0.133 kPa),昏迷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肠鸣音消失,足背动脉搏动可,四肢末梢暖,病理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 WBC 5.97×109L-1、N 83.31%、Hb 116 g·L-1; 生化示 ALT 175 U·L-1、AST 344 U·L-1、LDH 1 180 U·L-1、CK 4 383 U·L-1、CKMb 177 U·L-1。 头颅 MRI(图 1)示:双侧大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伴有弥散受限,其中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左侧海马旁回、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对称性片状短T1长T2信号,考虑微出血。入院后行机械辅助呼吸,纳洛酮 0.05 mg·kg-1·h-1持续泵入,20%甘露醇降颅压,奥拉西坦等营养脑细胞,咪达唑仑泵入镇静、止惊等综合治疗,治疗14 d后意识及抽搐症状逐渐好转,但四肢肌张力仍偏高,肌力Ⅰ级,双侧巴氏征(+),双侧腱反射活跃。后转至康复科治疗。随访现仍不能言语、不能独站。
图1 病例1入院时头颅MRI表现
病例2:男,2岁,因误服复方地芬诺酯10 h,昏迷1 h于2013年9月9日入本院。患儿误服复方地芬诺酯后家属发现其面色潮红,嗜睡,随后出现呕吐、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渐抑制。入院时查体:T 36.7 ℃,P 120 次·min-1,R14 次·min-1,BP 80/60 mmHg,昏迷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痰鸣音,心律齐、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肠鸣音消失,四肢肌张力偏高,双侧巴氏征(+)。 实验室检查:WBC 8.96×109L-1、N 77.7%、RBC 3.84×1012L-1、Hb 107 g·L-1;生化 ALT 98 U·L-1、AST 165 U·L-1、LDH 1 163 U·L-1、CK 1 866 U·L-1、CK-Mb 371 U·L-1;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头颅MRI(图2)示: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双侧基底节区、胼胝体压部多发异常信号伴有弥散受限。入院予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20%甘露醇降颅压,纳洛酮 0.05 mg·kg-1·h-1维持泵入,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入止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防止脑水肿,稳定脑细胞膜及奥拉西坦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现患儿四肢肌张力仍高,抽搐难以控制,家属放弃治疗。
复方地芬诺酯又名复方苯已哌定,止泻灵是哌替啶的衍生物。对肠道作用类似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平滑肌,通过抑制肠黏膜感受器而减弱肠蠕动,同时可增加肠的节段收缩,从而延长肠内容物于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肠内水分的吸收,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大剂量服用复方地芬诺酯后可致儿童中毒,出现皮肤及面色潮红、烦躁、呕吐、呼吸抑制、抽搐、昏迷等临床表现。中毒分为两期:第一期(阿托品期)以突然发生不易控制的高热及广泛的皮肤潮红为特征,伴易激惹,反射降低,瞳孔缩小,对光无反应。第二期(阿片期)从突然体温下降,潮红消失开始,渐发展成中枢抑制,但临床不能严格区分此两期[2]。本文报告2例患儿有明确的复方地芬诺酯误服史,误服后均出现明显的发热、抽搐、昏迷及呼吸抑制临床表现,故诊断明确。复发地芬诺酯中毒临床表现大多轻微,以胃肠道症状、发热为主,呼吸抑制程度轻微,本组2例临床症状重,且以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性脑病为主,可能与此2例患儿误服剂量大及延误治疗有关。
复方地芬诺酯中毒后可存在头颅CT变化,在尾状核头部、内囊前后肢、豆状核、枕叶、顶叶有低密度改变[3-4],本文报告的2例患儿均行头颅 MRI检查,发现大脑有广泛性异常信号,分布在大脑皮层、皮层下、基底节区、小脑。头颅MRI特点符合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表现,且头颅MRI的损害程度与临床症状高度相关。
本病需要与其他引起急性脑损害的疾病相鉴别,尤其是颅脑CT/MRI表现为急性基底节区损害的疾病相鉴别。这些疾病包括先天性有机酸代谢障碍、肝豆状核变性、VitB1缺乏型脑病、霉变甘蔗中毒,煤气中毒等[5-7]。1)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甲基丙二酸血症、高乳酸血症和α-酮戊二酸尿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代谢过程中酶的缺陷或活性不足,局部异常代谢产物蓄积和机体能量代谢障碍引发脑部病损。影像学表现双侧基底节区如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区病变,血尿遗传病学筛查可鉴别诊断[8-9]。2)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铜-结合型P型ATP酶缺陷所致,大量铜沉积于肝细胞以及脑、肾、肌肉、眼等组织出现相应的各系统受累的症状,影像学显示基底节区丘脑或脑干的长T1长T2信号。血铜代谢指标异常可明确诊断[10-11]。3)Wernicke脑病是由于VitB1缺乏导致丙酮酸脱羧障碍引起急性代谢性脑病。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以豆状核受累最多,其次可累计尾状核及丘脑。这种病变可随着VitB1补充可恢复正常以鉴别[12]。4)霉变甘蔗中毒及煤气中毒均有明确中毒病史可以鉴别。
2例患儿入院后常规给予:1)温盐水洗胃;2)呼吸衰竭时以呼吸机辅助呼吸;3)应用纳洛酮首剂0.01~0.04 mg·kg-1静脉注射,后予 0.05 mg·kg-1·h-1维持泵入;4)应用苯巴比妥或咪达唑仑镇静、止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5)应用奥拉西坦、醒脑静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因本文报告2例患儿误服剂量大,治疗效果不佳,与文献[13]所报道的相符。
总之,复方地芬诺酯中毒的原因,一方面是该药治疗剂量小,稍有不慎易因超剂量而引起中毒;另一方面是因部分家长或医生为迅速控制病情而超剂量服用。另外,家长把复方地芬诺酯作为常用药物放在孩子容易发现的地方,导致误服也是原因之一。故为防止复方地芬诺酯中毒,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婴幼儿慎用。
图2 病例2入院时头颅MRI表现
[1] 马军丽,逢立艳,王秀娟,等.地芬诺酯滥用文献及检测数据的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2):111.
[2] 胡波,娄亚莉,李爱华.复方苯已哌啶片致婴幼儿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8(5):415.
[3] 马晓辉,赖灿,杨兴恵,等.复方地芬诺酯中毒致脑损伤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1):103.
[4] Xiao Lianxiang,Lin Xiangtao,Cao Jinfeng,et al.MRI findings in 6 cases of children by inadvertent ingestion of diphenoxylate-atropine[J].Eur J Radiol,2011,79(3): 432-436.
[5] 徐三清,刘艳,方峰,等.儿童基底节对称性病变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6):553-555.
[6] 杨志仙,秦炯,常杏芝,等.儿童基底节病变17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8):629-631.
[7] 齐朝月,肖江喜,杨艳玲.儿童基底节神经节病变的病因与鉴别诊断[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2):944-946.
[8] 齐朝月,宋金青,肖江喜,等.戊二酸血症I型患者的临床与脑磁共振成像特点[J].中国医刊,2006,41(7):26-28.
[9] 赵英,张月华,杨艳玲,等.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癫痫27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1):37-40.
[10] 喻绪恩,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132例颅脑MRI扫描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1):31-34.
[11] 高煜,朱杰明,李玉华.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 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2):114-116.
[12] 庞红艳,杨晓春,司安创.Wernicke脑病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5):722-725.
[13] 祝益民.纳洛酮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1):6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