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伟 徐越如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然而,根据近期对某市几所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较普遍的是,某市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同程度或不同时期存在着职业倦怠的现象。这种现象正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亟待关注和消解。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Freudenberger)在对自己和一些志愿者长期的临床工作描述和研究后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用以描述工作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且忽视个人需要所经受的一种疲劳状态。此后,西方学术界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热情。美国学者玛勒诗(Maslach)1981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职业倦怠是由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中,情感耗竭是核心部分,是指个体情绪处于疲老、烦躁、紧张、易怒和过敏等状态;人格解体,是指人际关系消极,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和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自我评价效能感降低和消极评价增长等。凯尔尼斯(Cherniss)则关注组织与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对工作的反应,他认为职业倦怠源于个人、组织与社会,如个人的期望,服务组织的科层制,以及社会的期待等。利思伍德(Leithwood)研究认为个人、组织和学校的领导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如性别、年龄、学历、经验和对教学的情感等;组织因素方面,如学生不良行为、工作负担重、变革压力、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组织僵化和科层制等;学校领导因素方面,如非科学、非人性、非公正、非公平、非民主的领导方式和作风等。布瑞恩(Byrne)认为个人背景、组织和人格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因素。如婚姻家庭、工作环境、缺少社会支持和缺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等,并强调制控信念与自尊是人格因素的核心,是影响教师相同压力情境下产生不同反应的内在因素。邓纳姆(Jack Dunham)关注的是课程与考试改革给教师带来的角色冲突、缺乏专业自主以及工作负荷等压力问题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格瑞姆(Grimm)认为以积极与缓和的应对策略能减少压力与倦怠,退缩与逃避的方式将引发更大的压力与倦怠。法伯提出以让教师参与民主决策、加强教师之间交流、认可支持教师的努力、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导、保护并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在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和支持教师投身革新项目等方法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伊万·戈尔德(Yvonne Gold)提出从满足教师个人与专业需要的角度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1]。
基于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和某市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具体情况,笔者设计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抽样调查与访谈表》。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问卷调研和典型代表访谈调研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抽样选取某市几所工科高校的部分思政课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五十份,收回五十份。同时,按照老中青三代和职称梯次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五位思政课教师作为典型代表进行访谈调研。同时,无论是发放问卷还是访谈,调查组都给予调研对象隐私保密的承诺,保证了调研和访谈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共性问题分析
在对“您是否有职业倦怠?”和“职业倦怠会影响您的讲课或教学质量吗?”两个问题的回答上,从收回的50份抽样调查问卷来看,48份选择“是”或填写“有点”“有些”等,在对五位访谈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们几乎都回答“是”或有一些。同时,调研中也发现因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的差异,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会有差异。但不管怎样,调研表明,某市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同程度或不同时期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这种现象也正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表1 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抽样调查与访谈表
在对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选择排序中发现,三大类十二小类均有较高比例的选择率。其中,个人类里的“职业认同、效能和情感弱”、“婚姻家庭问题”,学校类里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量繁重”、“职称晋升压力”、“组织管理非科学非人性非民主非正义”、“学科偏见”,社会类里的“社会认可度低”等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选中率和影响程度排在前列。在开放式建议“其他”栏里,也收到了一些建议,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纳到个人、学校和社会三大类里进行分析。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对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三大类划分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的。
(2)从性别上分析
在“婚姻家庭问题”的选择和排序上,女性教师的关注强于男性教师,说明“婚姻家庭问题”对女性教师影响更多,抑或女性教师更关注婚姻家庭上的幸福、和谐;在“组织管理非科学非人性非民主非正义”和“多元社会价值下的社会竞争压力”的选择上男性多于女性,说明男性教师受到来自组织和社会方面的竞争压力更大,抑或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更关注来自组织和社会的认可。这或许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也说明传统价值观念对思政课教师仍有较深刻的影响,但如若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转化为“正能量”,或不能转化为积极的影响因素,那么这些问题将对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
(3)从年龄上分析
中青年教师认为,“婚姻家庭问题”、“职称晋升压力”、“组织管理非科学非人性非民主非正义”、“多元社会价值下的社会竞争压力”等因素对他们影响程度更深一些;而老年教师认为,“不良的性格和身心健康问题”、“知识更新乏力”、“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程度更深一些。中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不同选择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婚姻家庭、职称晋升、社会竞争等问题是中青年教师不可避免且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使中青年教师产生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若不能有效化解,将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和后果。而相反,老年教师一般早已经历了中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这些人生阶段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多的面临身心健康、知识更新等问题,抑或这些问题更能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
(4)从学历上分析
博士以上学历者认为,“不良的性格和身心健康问题”、“角色冲突与模糊”、“社会期望过高”等对其影响更多一点;而硕士以下学历者认为,“多元社会价值下的社会竞争压力”等因素对他们影响更深一点。一般来说,高学历者比低学历者的社会期望更高、社会压力更大。高学历比低学历更希望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更希望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取得更多的成绩。高学历的头衔既给他们带来荣誉,又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压力和烦恼。这些压力和烦恼若不能及时转化,随着负面情绪的累积,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
(5)从职称上分析
高级职称者在调查中,更多的认为“知识更新乏力”、“不良的性格和身心健康问题”等因素对其影响程度更深一些;而低职称者更多的认为“职称晋升压力”、“多元社会价值下的社会竞争压力”、“职业认同、效能和情感弱”等因素对他们影响程度更深一些。调查中我们也感觉到,低职称者在职业倦怠的程度上一般要高于高职称者。这与低职称者需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和承担更多的责任有一定的关系。低职称者,往往是中青年教师,面对家庭、单位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责任大、负担重,而收入、待遇却较低。当责权利不能有机统一的时候,低职称教师更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降低,产生职业倦怠。
无论是关于职业倦怠的国外理论研究概述,还是关于某市部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研分析,都是为了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有针对性的解决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以提高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展开[2]。
一是要培养职业认同、提高职业效能和增强职业情感[3]。职业认同、职业效能和职业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内在心理认知、心理感受和感情,是一个人职业行为的内在心理基础[4]。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任务光荣、使命崇高,要培养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其职业认同。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对他们的教学成果要更多地给予激励,切实提高他们的职业效能感。鼓励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建立互信、培养师生情谊,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情感。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健康调适。更加关心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不断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思政课教师自己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调适,内因是关键、是决定性因素,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首先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注意调适,其他外因的调适才能起作用。三是要处理好婚姻家庭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家和万事兴。对女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女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婚姻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婚姻家庭问题更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教师面临找对象、结婚、生子等人生重大问题,却由于人生经验不足,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往往陷入困顿,甚至不能自拔,亟需对他们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思政课教师要有适当的角色定位。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家庭内、学校里和社会上的各种角色,各种角色有时很难理清甚至产生角色冲突。如他们既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又同时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列主义信仰教育的神圣职责,有时会有职责神圣但又“位卑言轻”的无奈和矛盾。五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把党和国家的一些最新的指导思想和文献融入到课堂,并恰当地讲解给学生,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指导思想和理论。同时,对一些教学新技能和手段也要尽快学习掌握。学校也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在这方面,应给年龄大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譬如多媒体技术运用上,就应给年龄大的教师更多的培训和帮助。
一是思政课教师工作量要适当。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承担全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工作量比较大,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课堂管理和考试阅卷等工作比较繁重,同时还有相应的科研等工作,教学科研负担比较重。学校应从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与考试改革、完善工作量考核管理等方面着手,使思政课教师工作量保持在适当的范围里。譬如,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从人头上减轻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互动性和有效性,切实扭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探索思政课考试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积极鼓励探索思政课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二是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工作。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称晋升更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职称晋升关系思政课教师的核心利益,他们很关切。良好的职称晋升秩序更能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奉献的热情。但在工科背景的高校,向理工科等优势学科倾斜也是客观的实际。一方面,工科高校需要发展优势学科,需要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另一方面,工科高校思政课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思政课教师的职称晋升也需要重视和关注。这就需要在发展优势学科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归根结底,职称晋升应坚持学术标准和教学品质为核心,师德贡献为抓手,程序公开透明,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导向,学校管理工作应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和正义化。精简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程序,方便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精简效能应是高校改革的方向,让思政课教师从各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评比达标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教学科研。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民主决策中来,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在工科高校民主决策中的话语权,尤其是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应听一听思政课教师的呼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服务为先的原则。现阶段,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仍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有序运行的保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不断演变,人性化的服务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管理工作变革的主流。当前我国对有关高校学术化、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等高校变革的争论十分激烈,表明处在转型阶段的我国正在用极短的时间理清西方国家用几百年的时间所经历的关于高等教育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并急切地希望带给我国高等教育变革有益的启迪。其实,无论高校如何变革,我们都应意识到特定的历史阶段、环境应适用特定的理论与制度,我国当下的高校变革应充分考虑我国当下的基本国情,同时对先进的理念与制度也应汲取借鉴。我国高校变革应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导向着力推进。四是剔除学科偏见。工科高校传统的侧重点在理工科等优势学科,思政课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工科高校学生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科学生一定程度上对思政课的学科认识也存在偏差。这就需要工科高校从政治大局的高度,对思政课的学科建设给予重视,对学生应坚持“三进”方针,应将思政课的学习与入党评优等挂钩,使学生切实地意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即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让思政课教师切实地感受到其学科、课程受到了重视和尊重,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自豪感、效能感。
一是社会期望应合理。当前,社会给予思政课教师过高的期望和责任,譬如把大学生就业率低、自杀、堕胎、投毒犯罪等问题或矛盾归咎于思政课教师,认为是他们没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好才导致这些问题。这种归责显然有失偏颇,让思政课教师承受了不能承受的社会之重,往往使他们很抑郁。思政课教师确实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信仰教育的重任,但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一些问题绝非思政课教师一方能承担和解决,需要理性地看,需要家庭、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二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与思政课教师所承受的较高社会期望相反,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却偏低。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甚至还遭受误解和非议。因此,社会要大力倡导主旋律,增强人们对思政课教师和这份职业的认知和尊崇,让思政课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受人们尊崇的职业[5]。三是适应社会,提升竞争力。二十一世纪人们思想价值多元,各种社会思潮竞相迸发,面对多元价值背景下的社会竞争压力,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把握机遇、提升自我、迎接挑战,力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1]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2]田伏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3]邹国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与干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张大钧,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单玉.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