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甫
我每次去逛书店,总能看到一群孩子围在书架周围任意挑选、翻阅着书籍。顺着书店的墙根,他们或倚着墙壁,或靠着窗台,或蹲在墙角,或席地而坐,手上捧着各种各类的书,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环视四周,很少有大人陪着。但是一个个孩子阅读的神情是那样的投入、专注,脸上流露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适、“会登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穿行于他们中间,恍如置身于挤满花苞的树丛之下,在凝神啼听花开千树的声音,又如驾一叶轻舟,在观赏水天一色的旖旎,宁静淡薄,韵味悠悠。
此场景使我不禁想起自己孩童时代的为书而“狂”。由于那个年代家境贫困,一家人只靠父亲每月微薄的工资收入过日子,哪有钱去买书?偶尔会省下买零食吃的几分钱,买下自己喜欢的小人书。买来的书,我把它们收集在一个的箱子里,像宝贝一样珍藏着。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缘由,小时候我就特别爱书,曾为借书而惆怅;曾为看书而通宵……它的苦它的甜,我的悲我的欢,一路走来都是幸福地拥有眷恋。一路书籍,处处关情,增长的不仅仅是知识,陶冶的不止是情操,捧上书籍,我觉得,世界大极了,而我小极了。
读书,是美丽的。因为读书的本身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一种境界、一种生命的投入。读书,在于修身养性,在于经世致用,在于灵魂的充实,在于精神的提升,它包括了思考、实践、沟通。读书大致可分为探求和欣赏两种,前者包括严肃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的汲取,如读烹饪书学烧菜,看服装书学裁剪等;后者,不管是虔诚拜读还是闲情闲读,都如炎夏的一杯冰淇淋,隆冬的一块红木炭。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这段路上,是书籍为幼稚无知的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我这个出身寒微,没什么见识的孩子有了一个还算远大的人生目标。我感谢书籍。有位伟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是我长大后才真正明白的,因为我的确是踩着书籍走到今天的。
如今我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把读书作为一门必修课。我深知,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把自己变成一眼知识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汩汩流淌才能浇灌出满园芳菲,结出一树树桃李。那么我只有把“不断读书”当作一把开掘清泉的铁锹。我虽不愿从俗媚流,却也并不想孤芳自赏,我珍惜自己的工作。我觉得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是失职的,一个语文教师更要广读博览。好在读书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读到好书,我会向学生推荐,读到美文佳篇,会忍不住读给学生们听,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给他们人生的启迪。教师读书绝不能仅限于读教材,读教参,读教辅用书。这是小备课之需。教师应该有大备课的观念。该怎样进行大备课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阅读中,我能追求到一种纯净、幸福、宁静与本真,从而让自己的教育保持一种纯美;在阅读中,我会潜移默化地拥有更多的雅思、雅言、雅兴、雅行、雅量、雅致;在阅读中,我们热爱生命,调试心情,远离职业倦怠,拥有梦想,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体味到陶行知先生的“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做一件大事而去”的快乐与幸福;在阅读中,我们梳理着自己的思想,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改变着匮乏、贫弱、苍白的情绪状态,改变着孤独、麻木、灰色的精神状态。
教育是跟人打交道的事业。人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精神的人离不开梦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师应该是最有梦想的人。也许我们都是凡人,不能改变现实,也许我们永远不能脱俗,但是在读书中,我们改变了自己,让自己不去媚俗,不去迎俗。在读书中,我们体会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真正含义;在读书中,我们滋生了梦想。在这个越来越喧嚣和浮躁的时代,在越来越匆忙的脚步与充满物欲的今天,让我们在读书中是守望、寻找、坚持,从而让自己更加坚强起来,更加有力。
书籍的确是我的良师益友,默默地伴我成长。它悄悄地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可以照进阳光的门窗,温暖着我的心。读书让我们享受了人生的乐趣,读书使我们学会了观察生活,也学会了品味人生。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找到快乐时,就会用美好的眼光来欣赏这个世界,用善良的爱心来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当一个人变的宽容豁达时,在他眼中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美好的。读书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有品味,有乐趣,更重要的是读书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宽广的世界,我们要感谢今天这个社会,让我们有这么多好书可读,是它们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乐趣。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乌牛镇岭下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