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题型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摆正“练”的位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练习,注意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既重视学生的兴趣,又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笔者在这里浅谈怎样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1、基本概念练习
加、减、乘、除的概念,是數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而第一册教材中的加、减意义,则是结合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同时进行的。在教加、减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事例,形象有趣的图片,通过操作、演示和口头叙述等练习,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1)看图列式,按式说图意。随着加法主题图的发现,要求学生看懂图意,学讲三句话:“有2个同学在扫地,又来了1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随着减法主题图的出现,要学生学讲“飞机场上停着3架飞机,飞走了1架,还剩几架!”然后列式计算,再根据算式复述图意,并说明用加、减法计算的道理,这样从图到式,从式到图,图式紧密结合,反复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明确了把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并起来求总数,用加法算;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用减法算的简单道理。
(2)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开始学习计算,就出现看图列式、计算的习题。教学中,我们设计由一图一式到一图二式的练习。如出示图形,让学生看懂图意,要求“一共有几只鸡?”用三句话说一说,并列要计算。
要求“母鸡有几只”?也说一说,同样要求列式计算。并指出,根据这个图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这就成为一图多式。通过如此延伸,引导学生用多角度进行叙述,并列出多种算式。
2、操作、变式练习
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不是只靠“听、讲”获得,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因此,使动脑、动手、动口有机结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途径。
(1)落实双基,注重智能。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根据“凑十计数”,精心安排练习。如教和是11的加法,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操作移动小棒,才能又对又快说出一共是几根?再让学生比一比,3+3与3+8,并说一说怎样算得又对又快?从中使学生悟出规律:一般先把大数凑成十计算比较简便。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师生共同编出儿歌:“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相加。”这样学生易懂,易记,印象深刻。又加,教20以内减法,我们以“想加做减”进行练习,设计习题:11-( )=( ),( )-( )=3,( )-9=9,14=16-( )=17-( )=( )-( ),13-6=( )-4=8-( )=( )-3=( )-( )=( )等,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在知道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促使知识→技能→智能的转化。
(2)目标集中,迁移延伸。设计练习既要建立在旧知上,又要区别于旧知,置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于其间,才能唤起联想,拓广延伸,有所发展。如教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时,设计这样的练习:3比5 ,11比 多,15比 少,
比 多 , 比 少 ;在教填“+”“-”符号时,又设计:□○3=4,□○□=□,12○7=2+3,3○□=15○7等。这种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能力,又巩固、提高了所学知识。
3、综合发展练习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强度各有差异。所以,单一的练习,不利于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多层次、构成梯度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1)想一想,找一找。为培养学生勤思善想的习惯,又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得,根据教材中用“14、8、6”三个数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的形式,又设计了用“6、9、3、15”;四个数能写出几道加法和几道减法算式?又如图,看谁找得准,填得对。这些练习既调动了优生的积极性,又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下思考、练习的余地。
(2)想一想,算一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经常设计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的习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大有好处。如设计以下一组习题:①同学排队做操,小东的左边有7人,右边有5人,这一小队一共有几人?学生热烈讨论,计算后,又将题改为:②同学排队做操,从左边数,小东是第7个,从右边数他是第6个,这一小队一共有几个人?通过想、画、议、各自说明算理,找到正确答案。这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数学教学要用精练、巧练来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