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洪波
【摘 要】支架原是建筑工地所用的脚手架,学习支架是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持,这种材料支持可以是学习的方法,途径,也可以是学习的榜样、典范,或者是学习的工具,观察的实物等,这样的材料支持即可以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为学生提供的或学生自己准备的。高中数学的探究教学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探究教学的开展并不理想,本文首先分析了学习支架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其后列举了学习支架在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中运用的相关实例。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支架 应用探究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的帮助就是“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将学习任务的管理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其更好地掌握、建构、内化能帮助学生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知识技能,学生一旦获得这些技能,便能对自身的学习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调节,最后撤除“支架”。“支架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支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这种崭新的理念对于教学目标提出新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尝试使用学习支架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学习支架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支架的思路影响下,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会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目标支架很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当明确学习的目标后,接下来学习支架可为学生提供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要进行的学习任务,如为学习好二次函数的相关课程,学生首先要明确二次函数的概念,然后在对概念熟悉后,做相关的练习题,学会对概念的运用,并将概念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的支架后,就要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相应的方法,途径及工具支架。如学生在初学二次函数时,会觉得抽象而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与二次函数相关的生活内容,使学生感知二次函数的真实存在,此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
“支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为“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之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总的来讲,学习支架的作用就是帮助學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的教学与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探究的目标要求相契合,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探索了学习支架在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二、学习支架在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支架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的,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在人们营造的某种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在真实的或者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借助学习支架,学习难点更容易突破,让学生经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习支架的应用首先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存在一定的差趾,是在学生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仍然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提供,帮助其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在数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支架的需求是存在的。学习支架能为数学探究教学提供一个“有援”的学习环境、能够协助数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提高了数学探究教学中数学实验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数学探究教学的能力。
学习支架应用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实例:余弦定理中学习支架在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情:学生在学习木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向量的有关知识、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等,但是对于三角函数的运用涉及较少。教学目标:理解余弦定理的推理过程及其反映的边角关系;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发现新情境、提出新问题。
(二)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导入情境→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突破、接受新知→再探问题→应用拓展→总结反思、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一段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展示以下题目:
矩形ABCD是机器人踢球的场地,场地内有一小球从B点向A点运动,机器人先从AD中点E进入场地到点F处再从F点出发去截小球,现机器人和小球同时出发,它们均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AB=20cm,AD=8cm,EF=4cm,EF垂直AD。.忽略机器人原地旋转所需的时间。
如果小球运动的速度等于机器人行走速度,则机器人最快可在何处截住小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发现,应该是在BF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AB的交点处拦截。这时教师变换问题,如果机器人的速度是小球速度的两倍时,在哪里能够拦截到呢?
学生利用已知的一些条件,积极地思考解法,有同学发现过F点向线段AB发垂线交与H,在△FHG中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再变换问题的条件,假定EF=6呢,如何解决?假定EF不垂直于AD呢?将学生在新的条件下重新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了教师变换条件后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即不仅仅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和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一般的三角形中,三边和角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量的知识推导余弦定理。
在了解了余弦定理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回到刚才的问题中,利用定理解决原来的问题,学生会发现比原来的解法简单,如此也更能体会余弦定理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思考余弦定理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余弦定理和定弦定理的利弊?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总结,教师提供问题支架。通过问题支架,使学生把解三角形的问题与证明三角形全等问题很好的联系起来,促进他们对十解三角形类型的认识,并且恰当地选择川三弦和余弦定理解题,讨论已知两个边及一边对角的解三角形问题。在学生讨沦之后,教师要需要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形成关于问题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高雯.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