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娜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 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 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本文主要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标题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类情态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9-01
1.概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 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 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并不像以往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中立传播媒介, 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它从各种角度反映现实,再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较新的话语分析理论, 不同于其它话语分析理论的地方在于它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通过话语和权力关系的揭示来了解,揭露并最终试图抵制权力的不平衡, 社会不平等的非民主行为和其它不公现象,从而达到改正语言使用现状,消除不公的目的。这就是“批评”一词使用的原因。
2.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在新闻标题上的运用。
2.1 分类
韩礼德认为,意念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验的表达”。分类是体现语言意念功能的手段之一,它指的是通过语言,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归类,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是指语篇对认为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对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语篇的分类体系往往最能反映说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Flower,1991)。新闻报道虽然力求客观公正,但由于它最终还是为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也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 语言绝非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 人们运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和所下的定义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 因为, 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摆脱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 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奥运报道的新闻标题为例:
(1)The Dark Side of the Olympics——Newsweek, April 14, 2008
(2)“The Imperfect Side of the Olympics”
奥运会一直被人们视为和平的象征,奥运精神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和平、进步、向上的意愿。作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大型体育盛会,东道国即便再竭尽所能精心安排恐怕也难保赛会组织工作完美无缺。但新闻周刊的这则标题中,作者有选择地使用了dark这一表示颜色类别的形容词,其别有用心的分类给读者留下“黑暗、丑陋、邪恶”的印象,明显夸大了东道国奥运主办工作的不足之处,完全不符合对奥运这种全球体育盛事非政治化报道的原则,充分暴露了西方主流媒体在我国主办奥运会乃至中国和平崛起等问题上吹毛求疵、甚至刻意丑化、妖魔化的态度,如欲保持报道的客观中立,似乎改为“The Imperfect Side of the Olympics”更加合适。
2.2 转换
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指名物化和被动化的运用。它们在特定场合具有物化社会历史现象作用,即把事物短暂的历史状态表述为永久的自然状态。名物化是Halliday所指出的概念隐喻中的一种动词的名物化,能有效削弱语篇的动作感,同时隐瞒动作的执行者,不显示出时态和情态,从而模糊受众对于该动作发生的因果关系的考虑,突出表达了文本中的权威化和非人际化的倾向。语篇中的被动结构具有与名物化相似的功能,它能有效地减弱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了方便。此外,被动化是“主体化”的一种手段。它能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位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
在分析语篇中句法转换的表义作用时,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名物化” (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 (passivization)的运用。
1.名物化指的是说话人原本可以使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但却选择了名词性成分。
(3)IBM closes factory. Workers protest.
(4)Workers attack closure of factory.
标题(4)中,IBM位于句首,是施动者。这表明IBM在这一事件中是主要责任者。因为IBM关闭工厂才导致工人抗议。标题(4)隐去了IBM而把工人置于施动者的位置,是工人实施了“attack”这一及物动作,因而其责任显著增大,同时把动词“close”转化为名词“closure”,使原先的及物性动作更加模糊抽象,读者对IBM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一无所知。从词汇看,标题(3)中有关工人的动词是“protest”(抗议)而标题(4)则变成“attack”(进攻)。我们都知道“抗议”是对某事不满或感到不公而采取的表达怨气的行为,是有理的抗争;而进攻则是行为人主动发起的具有挑衅性的行为。很显然刊载以这两个标题为题的新闻的传媒对工人持有不同的立场。标题(3)对工人持同情立场,而标题(4)的立场在公司(资方)。
2.英语语篇中的被动态结构具有与名词化相似的功能,通过调整主位和述位的不同安排,可以有效地减弱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从而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主动态强调施事者,而被动态可能隐含施事者,着重受事者,从而體现出人际意义上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3.总述
综上所述, 语言为表达意识形态意义提供各种各样的手段, 新闻标题在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方面的任何选择, 都在一定角度上体现媒体的主观意识。在解读新闻时, 读者有必要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 尤其是从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中预测文本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鉴于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政策,美英文化渗透以及西方大众传播媒体咄咄逼人的形势, 笔者认为, 在我国的外语界尤其是英语教学中运用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琴.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2)
[2]纪卫宁话语分析——批判学派的多维视角评析[J]. 外语学刊. 2008(06)
[3]徐晓霞中美政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4]林佳朗.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含的政治因素的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