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习课相对于新授课而言,要稍枯燥一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政治复习课的积极性,一直是政治课教师在探索的问题。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在教学准备、课堂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准备学生自我评价主观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61-01
复习课在政治课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但由于复习课的课堂容量较大,时间较紧,同时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不高等原因,所以经常会导致教师在完成复习课时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会导致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兴趣下降。
在复习课中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通过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课,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教学准备阶段
根据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在进行复习课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水平,这是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的基础,也是落实“以生为本”的具体要求。
为更好地完成本节复习课中,笔者把教学准备设计为两个部分:
(一)整理提纲
首先,作为预习作业,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整理提纲,设计知识体系图;然后,教师检查、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最后,教师布置提纲,作为预习学案,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及准确的知识体系。
这么做的原因:虽然经过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能很好地把握,难以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反复整理提纲,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把遗漏的知识加以弥补和巩固;同时,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对待解决不了的“为什么”,学生则会把它作为上课听课的重点,这样也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作答主观题
布置预习作业:“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进行批改,给出分值,并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备用。
政治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而且现实中的热点也成为考查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重视主观题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通过教师批改赋分,学生会思考自己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并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
二、课堂实施阶段
(一)知识体系建构
经过课前整理提纲,学生对本复习课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在复习基本知识点时,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采用分组竞争法,调动学生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基本观点的总结。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课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则需要教师要适当点拨,以启发学生思维。
为深化学生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两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联系?”“社会意识为什么是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在突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难点问题时,笔者主要运用了图表对比法和练习法。
通过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使学生对两对基本矛盾有了一个初步的区分;然后再通过社会实践中典型的改革事例加深学生的比较;最后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该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笔者通过留白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三方面与实践的联系,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真正明白社会发展的真谛,进而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至此,本节复习课的基础理论部分已引导学生完成。学生面对复习课的状态不同于新授课,学生这时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知识的理解也相对成熟了,教学的主要任务已转变为寻找、发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启发,但更需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建构。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课程的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完成自我建构。
(二)习题巩固
学以致用。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目的,在于能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笔者在本复习课共设置了三处习题:
第一处在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组关系时,安排了一组选择题,学生根据典型事例都能作出较好的判断。
第二处在本课知识体系建构完成后,结合社会热点,设置了“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该问题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已做出答案,并得到教师的赋分。笔者选出三份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答案,请同学进行点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踊跃发言:
评价同学甲(0分):跑题了;
评价同学乙(2分):知识点考虑不全,一共答了7点,却是始终围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回答;没有结合材料进行作答;但卷面很工整;
评价同学丙(8分):紧扣材料,答案较全面;但条理不清楚,字迹有点儿乱。
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审问题、审材料,提炼关键词。并通过板书设计引导学生理清答题思路,掌握政治主观题答题规律。
第三处习题设置为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学反思
笔者在教学准备阶段设计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学生通过整理知识体系,作答主观题,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产生了,带着这些思考和疑问进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抓住听课的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思维。对于教师而言,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目前的学生状态,选择更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实效性。
但作为一节复习课,如何做到既兼顾知识理论的掌握,又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效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问题上,笔者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
作者简介:
杨华姝(1978-),女,中教一级,政治教育学士学位,一线政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