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魅力

2014-07-05 12:22张海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死海语文课长江

张海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33-02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其语言文字也有着不可抵御的魅力,但是,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却使我发现:许多学生厌学语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有这么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他们对语文的认识和了解不够;二是再美的文章,一经教师枯燥而繁琐的分析,就会变得面目可憎;三是由于教师年龄与学生存在差距,其思想、兴趣、价值取向与学生疏离,对学生因为特定时代、环境、传媒、思潮而形成的精神特征不理解或不屑于理解。尽管教育部做了很大努力想改变学语文的这种现状,但不少学生觉得语文课仍然不够亲近,仍然严肃,仍然可敬而不可爱。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可亲可爱起来呢?下面谈几点我的拙见:

一、倾听学生的声音

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答题,仔细倾听,听懂学生的语言、看懂学生的表情、读懂学生的心思,了解学生的思维。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课,而下面的小听众在昏昏欲睡,不仅你的教学目标不能完成,你的心情也将大打折扣。同样的,当学生在认真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通过缜密的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却满不在乎,或者是敷衍了事,学生的信心会受打击,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相反,如果教师以认真倾听的姿态,用耳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并且给予精当的点评,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考欲望,促进表达能力提高,同时教师本身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通过倾听,如果还能即时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倾听了解学情,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扩大教师视野,挣脱教参的桎梏,让学生觉得语文不只是艺术也是科学。

调查显示,不少教师完全依赖教学参考,只有不到50%的教师购买相关学科的报刊杂志,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要知道大多学生热爱学习,已经主动购买和阅读了诸如《课文解读》类的资料,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向他们传授的与他们手头资料一模一样,长此以往,学生就厌学语文,教师也觉得教书乏味。笔者耳闻“前身杀了猪,今身来教书;前身杀了人,今身教语文”,就是语文教师深感教学力不从心的真实写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心中有教参外,还必须购买阅读相关学科资料,初略了解边缘学科常识,博学自广,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亲近语文的热望,让我们的语文课重见生机。

曾看过一个课例,一个老师教授《死海不死》,其中一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那么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她,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提取出来作为工业用盐,以此淡化海水。只要约旦河不会干涸,死海就不会干涸。有的说:死海位于大裂谷中段,既然是裂谷,那就会像衣服的裂缝一样愈撕愈宽,到时还会与周围两大洋相连,成为蔚为奇观的海峡,哪里还会干呢?有的还说:根据吸管原理,当约旦河的输入量等于死海海水的蒸发量时,死海水面虽有所下降但终不至于干涸。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已知的文本的信息的组合中延伸到了未知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一定程序上嘗到了创新的喜悦。假如这位老师局限于教参,又完全不懂环境知识、物理常识,怎么能迸溅出这样的思想火花呢?

三、有机整合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

说到大量阅读,立即联想到课外,仿佛大量阅读只是课外的事。仔细想想,没有课内有意识的引导,哪来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呢?有机地将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有价值的是可以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以课文为信息源,利用课堂教学的主导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若干作品,进行信息交流,使学生获得数倍与课文的信息量。 如教《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对长江的源远流长、古老悠久、宏伟博大、力量无穷有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有关长江的书籍。 上课时,学生介绍长江头头是道,描述长江两岸旖旎的风光绘声绘色,背起描写长江的诗歌声情并茂……在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创作一段赞美长江的诗句时,学生妙语如珠:“你从冰川走来,千万条江河是你的血脉;你向大海奔去,巍巍群山是你的卫士;你用巨大的身躯,托起黄金水道;你用滚滚的急流,点亮无数明珠……”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学生对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更尝到了阅读的甜头。

四、关心学生爱好,推荐健康的视觉、听觉材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课上不是不谈孔孟,不说鲁迅,不论“红楼”。恰恰相反,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恰恰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内容。问题是,语文课上,能不能多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韩寒作品,当代获奖名著等;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戴上随身听。

《诗经·蒹葭》,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王国维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但是,时隔数千年历史的烟云,加上语言的隔离,学生未必完全能够欣赏其妙处。教师可以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通过情节和形象,理解主人公上下求索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理解《蒹葭》一诗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此外,一段电视镜头的摄取,一句广告词的引用,一个足球名将的临门一射,一位电影明星的灿烂一笑……只要援引恰当,无不起到调节气氛,加深理解,增加趣味之功用。

总之,语文能力要提高,学生主动的走近语文、亲近语文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怎样能让学生亲近语文。当然,教好每一个孩子是老师的天职,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面对新教程改革的我们,就要以各种新姿态承诺于未来。就像这句话所说的:“回首过去可警策现在,而把握现在便可承诺于未来”。的确,我们要对未来承诺,对孩子负责,把自由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帮他们找回自己的活力和灵性!

猜你喜欢
死海语文课长江
长江之头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死海不“死”等
死海效应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死海不死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