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星
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技能技术、方法手段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倾向的实践活动中所引起的行为方式的总和[1]。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在体育上的反映是不同的,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同时,这些特点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特征的表现形式,积极探寻二者更好的结合点,相互借鉴,齐心合力为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努力。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古代中国社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使得人们安于乐土,要求稳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盼望四时节气风调雨顺。同时与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架构相适应的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调和”思想的迅速发展,人们要求与天地的和谐共生,使天地之气、之灵育化成自己内心的生命力,并付诸于社会实践。这种思想的最早来源是<<周易>>,它是我国健身运动和养生修炼的理论导源,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由“元气”构成的,“气”是万物的始基[2]。
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中,过着极其规律的生活,渐渐产生了要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也养成谦让、温顺、平和的民族性格。所以,这样特殊世界观所形成的民族性格反映到体育文化上就出现了修心修性、养生延年的体育活动,对竞争性强、过分强调身体接触的运动有过多的排斥。中国传统体育强调和谐统一和直观感觉,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内部修炼,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形随神游,澄心如镜,静悟天机”就是最好的例证[3]。天、地、人和谐共存世界观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使这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韵味的中国风。
西方体育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摇篮中孕育和发展的。西方文化来源于古希腊、罗马,它们是典型的“海洋型”国家,拥有众多岛屿,海洋交通便利而土地贫瘠,人们不得不通过海洋进行贸易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他们在与大海不断较量、搏斗中,培养了勇于冒险、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于是,冒险、开拓、竞争、敢于同自然搏斗就成了西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质[2]。这一民族特质表现出的世界观就是征服自然、与自然搏斗、改造自然为我所用,而不是中方体育文化所谓的“天人合一”。它们感谢自然赐予的一切,与世界形成的是一种平等供需关系而不是“恐惧式”的盲从关系。
这种世界观下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一种追求“力”与“美”的展现,是身体的健硕,体态的匀称。他们喜欢刺激、带有挑战性、赋予探险意味的运动,并且张扬个性,认为体育运动最大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人的个性的解放和宣泄。所以,西方体育文化主张竞争,强调理性,以“个人本位”思想为主,钟爱于表现速度、力量的个人项目,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4]。从古代希腊的体育中就能感受到这种氛围,凡是到了重大的节日或者祭祀活动时人们会进行比如拳击、摔跤、赛车、射箭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数都是突出身体力量的。
由于受到超稳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以及百家思想的教化,产生了诸如“中庸”、“无为”等对人生的看法与态度。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自耕自种,不希望出现大的灾荒和动乱。同时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组织生活总是围绕着集体、家庭这一轴心转动,强调家庭、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要服从集体与家庭的安排,要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适应集体与家庭赋予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有价值。所以对人生的要求就是平稳与接受,出现了安贫乐道、不争不反、逆来顺受、创新精神不足等性格特质。
这种对人生价值观念的认识反映到体育上使人们偏重于习练动静结合、身形兼顾的运动,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对机体造成伤害或是主动竞争类的运动比较排斥。这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习练方法,在体育中竞技活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的保健运动在整个体育中占据较高的地位[5]。
古代希腊属于爱琴海地区,它是由众多的小城邦国家建立的,海航运输便利,可耕种的土地资源有限,所以从事海运商业贸易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海洋是充满危险与变化莫测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人们驾着船在海上航行必须去了解海洋,同一切不可知的危险抗争,才能存活下来到达目的地。这种“海洋式”的独特文化使这里的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想象与挑战,不安于稳定的生活,习惯一种动态的、有激情的生活。他们体现了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激动、狂喜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反映在体育上就出现了西方人酷爱拳击、冲浪、跑酷、翼装飞行等一系列现象。这些运动普遍带有危险、刺激和挑战性,这是个人能力的展现、是对自然的一种征服、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别样体现。例如2011年美国著名极限跳伞运动员杰布·克里斯身着无动力翼装成功穿越天门洞这一事件,放在中国应该是很少会有这样干了。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个性张扬、竞技进取精神的外向性格,在价值取向上,突出公平竞争,重视抗争,强调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崇拜英雄,战胜对手是它的直接目的[6]。
中国传统的健身观念是经络学说、养生、直觉思维的结合,注重健身的方式也注重精神领域的升华。在练习的方式上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带有整体观念的锻炼身体,将强身健体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生活中调节心理状态适应生活、饮食与作息时间的规律。这样一种健身观念反映了通过修身养心带动自己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完善,是依四时节气变化、自身生理特点为据的具体表现。
西方体育健身观是建立在生物体育观和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反映在具体方法上,即力图精确计算人的营养摄入与体力支出之间的差量,通过量身化的身体活动针对性的施以身体练习手段,使其得到恢复与发展[8]。所以,这是一个精细化的数理计算的健身方式。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要求天、地、人三方面的统一协调,但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量化和精细化较困难,模糊性较大,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系统化的内容不重视。西方的体育文化同样具有局限性,如重视外在形体的练习缺少内在精神的表达、重视局部而轻视整体。这就是为什么说二者有互补性的地方。我们要学习西方使练习更加系统、整体和科学,同时西方也要重视对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
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氛围中,追求的是一种胜利,要求在比赛中获得成绩,击败对手。但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出现了使用兴奋剂问题、过度商业化下的锦标主义、假球黑哨等现象,人们过多的注重竞技的外在表现形式,忘记了公平竞技、忘记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活动中要求礼让,要求严格遵守活动规则和道德规范,一切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都被人所不齿,对西方体育“公平”、“公正”经济环境的营造有良好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化。孔子学院的创办使得西方社会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我们谦逊、质朴的品质以及万物协调有序的哲学观;养生气功以及传统武术的习练使得西方社会了解到了中国人的健身观念和态度,中和了西方体育过分强调竞争的观念。这些内容对当今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来说是一味调节剂,使人们能够适当慢下来去注意自身的健康发展,以此推及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西方竞技体育也正在对我们的体育事业起着重要影响,比如商业化的运作、体育和市场的结合等,使我们的体育发展更好的适应群众的需求。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一些有名气的体育品牌一直在打“中国牌”,无形之中阻碍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我们要寻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改造自身,同它们掰一掰手腕,这就是西方体育为我们带来的契机。例如民族品牌李宁就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阿根廷男篮与西班牙男篮的赞助商,使中国品牌出现在了国际赛场。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竞争,这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同时,我们也应当进一步提升自己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像NBA以及欧洲足球五大联赛在中国拥有亿万球迷,它们的竞争性、观赏性、激烈程度使它们在中国遍地捞金。这就促使我们的体育赛事积极去学习它们的优点和长处,借鉴经验,使比赛的竞技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同时也为各个国家队选拔人才提供强大的人员支持。中西方体育的有益经验是可以借鉴的,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才是发展的方向。(见表1)
表1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体育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所反映出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不同。中国通过体育锻炼希望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伦理道德的高点,希望积极的适应自然要求,形成所谓的“内方外圆”的合理状态,而西方体育则是在竞争、拼搏、抗争的环境中去表现个人的出众价值,是自我个性的张扬,是一种个体文化的呈现。他们希望去了解自然,与自然抗争,最终的目的是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而不是要与自然和谐统一。
无论怎样论述它们,互补性是确定的,也是一种趋势。只有在不断地交流、沟通和碰撞之中,借鉴经验并与自己的文化特点相结合,产生出具有特色的东西才是正确的道路。
[1]韩 亮.中国网球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7).
[2]孙 鸿.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
[3]熊志强,杨志华.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4]史 永.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及其全球化发展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11(2).
[5]肖艳光,刘金利.优势凸显,地位淡出——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
[6]胡勇刚.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7).
[7]朱 敏.中西体育文化是同质的吗?——《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读后献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8]姜 钊.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2).
[9]杨芊夏.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