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红塔区地名尾字“井”的历史文化溯源

2014-07-05 16:41丁雄谢筱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红塔区屯田玉溪市

丁雄 谢筱敏

(云南民族大学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玉溪红塔区地名尾字“井”的历史文化溯源

丁雄 谢筱敏

(云南民族大学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地名;“井”;屯田制;农耕文化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的地名具有历史文化意蕴,多是因明代屯田之地而得名。较为明显的尾字为“井”的地名,比较清晰地表露出与“屯田制度”以及农耕家族文化的紧密联系。

地名作为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地点的文化符号。地名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是当地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侧影。构成地名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活跃着文化细胞,组成一道道文化脉络,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水乳交融。本文中,笔者拟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尾字为“井”的地名作一些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尾字为“井”的地名分布。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距离昆明88公里,素有“省会屏藩”、“高原明珠”之称,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玉溪市红塔区现有439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多是明代屯田之地,较为明显的标志是村名尾字为“营”、“屯”、“所”、“卫”、“旗”、“井”,其中就有56个村名以“井”字为尾,他们分布在红塔区所辖11个街道和乡、镇中的9个街道,具体分布见附表。

附表红塔区尾字为“井”的地名分布

其次来看地名尾字为“井”的历史溯源。云南是我国最早实行屯田的地区之一。云南屯田制起源于汉武帝在云南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由于进入云南的汉族官吏和士卒增多,本地甚至邻近的巴蜀地区无法按时供应粮食。为了保证戍边和筑路人员的粮食供应,汉王朝采取了“募豪民田南夷”①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的办法。汉王朝在内地招募一批大地主,他们出钱招募农民到云南“屯田”,通过收获的粮食来交换粮款,这就是云南历史上“屯田制”的开始。

汉武帝在云南实行“屯田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汉族官吏、士卒的粮食问题,却收到了超过预想的客观效果。通过“屯田制”的大规模施行,大批汉族人口入滇,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有力促进了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通过长期的民族融合,也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从遍及云南全省的尾字为“营”、“屯”、“所”、“卫”、“旗”的地名可以看出,这些多是云南历史上“屯田制”的遗迹。说明在云南历史上“屯田”活动的数量多、规模大、影响极其深远。

玉溪的屯田,据史书记载,始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梁王遣使诣云南行省言,以汉军一千人置立屯田。三十一年,发三百人备镇戍巡逻,止存七百人,于乌蒙屯田,后迁于新兴州,为田三千七百八十九双。”②《元史》卷100《兵志三》.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古者寓兵于农,置六卫军于新兴州。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为普遍军屯时期,移江南大户人家到新兴州进行军民屯耕,遍设“营”、“屯”、“所”、“卫”、“旗”等。清初沿明制至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867年)改明制,除军籍,废勋田,军田入民耕种,卫改为乡后屯田制度废除。可见,玉溪红塔区地名尾字为“营”、“屯”、“所”、“卫”、“旗”的居民点,都是明代军屯的遗迹。至于尾字为“井”的居民点,如“任井”、“康井”、“冯井”、“马井”,在明代则称为“任家屯”、“康家屯”、“冯家屯”、“马家屯”。到清朝废明制,军田入民后,以凿井而耕的居民点才以姓氏加“井”来命名。由此看来,尾字为“井”的地名实为已演变的屯田地名,大多始于明代。

最后,再看地名尾字为“井”的文化意义。民以食为天,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封建时期,人民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更多的是依赖于土地和自然界的规律。红塔区尾字为“井”的地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农耕文化和姓氏地名代表的民族融合。

一是反映出农耕文化下人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玉溪市地志多次提到“凿井而耕”故称“××井”,意味着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农耕文明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文明。这是由农耕文明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先天与土地资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屯田制”下的各个村落,主要以农业耕作为生产模式,必然长期依赖土地资源。人们耕作不能离开的土地,其实指的就是围绕着井而存在的农田。井的出现,不但为人们提供了饮用水,而且为人们提供了灌溉用水,使农耕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此可以做一个文字学上的考证。中国的古文字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甲骨文里已出现“耕”字。“耕”字是“耒”字加“井”字,这说明井是当时农耕的极重要的依靠。“耕”字还有一个异体字,即“田”加“井”。这说明,水井是农耕文化扩展时代重要的基本条件,水井在村落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尾字为“井”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耕作土地的美好心愿:水源充沛,风调雨顺。正如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随着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普及,红塔区尾字为“井”的地方很少再见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水井,“××井”作为地名却保留至今。

二是反映出汉族姓氏的家族文化。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红塔区境内也居住着汉、彝、回、白、哈尼等民族。前文提到的两汉时期中央王朝的“屯田制度”在云南的深入,众多的汉族官员、士卒和屯垦者进入云南,云南出现了第一次汉民族移民高潮,开始有了以汉户为主的定居聚落。玉溪市红塔区最早以姓氏命定的地名出现在何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玉溪的汉族以姓氏命名地名是明代进入玉溪的军事汉族移民开展大规模屯田并初步定居后才大量出现的,当时多称“××屯”,如“顾家屯”、“康家屯”等等。明末及清代以后,命名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清朝“除军籍,废勋田,军田入民耕种”等政策的实施,汉族姓氏地名的军事特质逐渐淡化,玉溪汉族姓氏加“井”的地名出现并得到普及;另一方面,由于汉族人口不断增加,氏族繁衍和支脉散处,形成大量家庭聚居式的新增民居点。这样的家族聚落规模不大,但是分布广泛。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是代表家园、家族,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井还是基本的群体单位,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意义,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唐代杜牧《塞废井文》中提到:“古者井田,九顷八家,环而居之,一夫食一顷,中一顷树蔬凿井,而八家共汲之。”②[唐]杜牧.樊川文集:塞废井文[M].陈允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这是以公共水井为中心组成自然村落。而这个村落的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正因为这一口水井,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群体单位,加上姓氏,就成为这个家族的标志。

总体来说,玉溪红塔区众多尾字为“井”的地名,几乎都能清晰地表露出与“屯田制度”以及农耕家族文化的紧密联系,无不体现出这个地方的先人依靠土地资源进行劳作、繁衍生息的历史文化痕迹。虽然现在很难再找到作为标志性的实体水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红塔区尾字为“井”的地名的文化内涵。

[1]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周廷贤.云南“屯田制”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J].思想战线,1989.

[3]玉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玉溪地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Place Names with the Ending Character of“ Well” in Yuxi Hongta District

DING XiongXIE Xiaomin
(School of Arts and Cultures,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Yunnan 650031)

place name;“well”;station farm system;farming culture

Place names in Yuxi Hongta District hav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Many places are so named as a result of the station farm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The names that have the ending word of“well”clearly indicate their origin is related to the“station farming system”and the tradition of farmer family culture.

丁雄,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K928.6

A

1009-9506(2014)07-0033-03

2014年5月26日

猜你喜欢
红塔区屯田玉溪市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红塔区鲜食玉米品种展示试验
玉溪市总工会:开展下乡扶贫义诊活动
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碧玉清溪 墨韵飘香——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系发展侧记
玉溪市粮食局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取得实效
念战友
玉溪市档案局到红塔区调研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意见领袖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红塔区总工会:举办基层工会主席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