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洁婷
绝经后阴道出血64例临床与病理观察
彭洁婷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理表现及病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分段诊刮、分泌物涂片病理检查,并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对临床症状、病理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良性病变48例,恶性病变16例。在良性病变中,以炎性病变居多,共37例,检出率为57.81%;在检出的16例恶性病变中,以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最高(10.94%)。结论绝经后妇女发生的阴道出血主要是由炎性病变所致,在临床诊疗中,应根据病理标本、分段诊刮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道出血;绝经;病理表现;分段诊刮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其是绝经妇女罹患多种妇科病的主要危险信号[1]。为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理表现及病因,笔者对6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6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8~73岁,平均(56.3±10.4)岁,绝经年龄在46~60岁,平均(51.6±8.4)岁;阴道出血与绝经时间相距1~19年,平均(6.8±3.3)年;病程在2~19年,平均(8.3±2.6)年。所有患者均有阴道少量不规则出血或接触性出血。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妇检,然后行实验室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对腹部、阴道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宫腔镜、阴道镜检查,并行分段诊刮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相关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相关检查,本组病例确诊为良性病变48例,恶性病变16例。在良性病变中,以炎性病变居多,共37例,检出率为57.81%(见表1);经分段诊刮检查,诊断出 1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检出率为17.19%,其中2例为子宫内膜增生过度,7例为萎缩性子宫内膜,2例为分泌期子宫内膜。
表1 炎性病变类型[%(n)]
表2 恶性病变类型[%(n)]
在检出的16例恶性病变中,以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最高,子宫颈癌、宫体癌次之(见表2)。总结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出血量、出血时间、年龄均与恶性病变有着一定关联。年龄大于55岁,子宫内膜厚度大于4mm,出血时间超过7年,都是发展为恶性病变的危险信号。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部位以外阴、子宫颈、阴道居多。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传统医学认为是生殖系统发生恶性病变的前兆,然而随着病理标本检测、分段诊刮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人们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临床研究显示[2],绝经后阴道出血大部分为良性病变,发生率最高的是炎性病变,而恶性肿瘤病变则相对较少。
从大量的妇科门诊统计资料来看[3],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如萎缩性内膜、炎性病变等。内膜良性病变是由于腺体腺管发生萎缩后,阻塞腺管,造成小静脉破裂、功能层发生萎缩,从而造成血管表浅,加之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发生炎症、动静脉充血,血管壁硬化,从而增加了血管壁脆性,在血压波动时就会发生出血。还有部分女性由于未及时取出体内节育环,而致使子宫内膜发生异位变形、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出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主要为良性病变48例(75.00%),其中37例(57.81%)为炎性病变,11例(17.19%)为功能性子宫出血;16例为恶性病变,检出率为25.00%。该结果与大部分文献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16例恶性病变患者中,以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最高(10.94%)。总结16例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出血量、出血时间、年龄均与恶性病变有一定关联。年龄大于55岁,子宫内膜厚度大于4mm,出血时间超过7年,都是恶性病变的危险信号。据相关文献显示,对于60岁以上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若病程超过1年,则应进行内镜活检,以尽早排除恶性病变,避免误诊。因此,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女性,应对子宫内膜检查引起充分的重视,若诊断出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应及时进行治疗,使用适量孕激素促进内膜增生逆转或剥脱,针对内膜异常增厚者,应考虑是否发生癌变,同时采取相应的检查、对症处理。
[1] 华建英.绝经后阴道出血202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0:2207-2209.
[2] 张芳芳.绝经后阴道流血21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D].山东大学, 2012.
[3] 张凤霞.绝经后阴道出血17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01):113-115.
R711
A
1673-5846(2014)02-0141-02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人民医院,广东江门 52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