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

2014-07-04 10:26张秋爽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绳子同学数学

张秋爽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首批进站成员。多年来,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以理解为核心,形成“抓住联系,体现过程,分层设计和凸显思考”的教学特色。多次为市、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为全国骨干教师作理论讲座。创新教研方式,形成教师研修的六大策略,主编了《团队研修的实践与探索》《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新课标》等书。有8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研究,获终期成果二等奖,参与的课题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吴正宪老师因数学课上得好,让大家认识了她,让孩子和老师们喜欢上了她。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拨亮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真实的、是从心底发出来的,朴实、真实、充满魅力。她的课堂常常出现学生恋恋不舍,不愿意下课的场面。我们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吴老师的课堂这般喜爱与期待,充满兴趣与信心?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学习共同体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获得有后劲的发展?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的追问。为此,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课堂,一起探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贵在理念——吴正宪老师的儿童观

吴老师的课上得好,我们认为首先是她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吴老师认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个性的生命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吴老师还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就意味着学生既有潜力又不成熟,要求教学时既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发现、探究的空间和平台,又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将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尝试中有机会自我反思、自我觉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

她从不把数学课堂看作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而是看作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因此,她格外珍惜与学生在一起的课堂生活。吴老师认为: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数学教学不仅仅是1+1=2这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的教学过程,还是一种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吴老师在她的数学课堂上借助传授知识这个载体,完善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坚持真理的风骨,勇于承担、刻苦顽强的品质,善于反思的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二、重在实践——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观

吴老师的课堂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尊重儿童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她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孩子看成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认同教师或他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正如有的孩子说:“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吴老师给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机会。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学生认识到了面积单位的价值后,吴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吴老师只介绍了“1dm2”有多大。建立基本概念后让学生测量,有的学生测量桌面,有的测量椅子的面,有的测量黑板的面等。更有趣的是,当吴老师让学生拿着纸条去测量前面的大舞台时,40名学生有39名一窝蜂地跑上舞台,只有1名学生没动。

师:你为什么不去?

生:这么大的舞台,这么小的纸片,怎么量?没量完就该下课了。(此时已有3名学生下台搬桌子。)

师:你们这是干什么?

生1:把桌子反过来能测量,桌子比纸条大,可以量得快一些。

生2:老师,您有大一点的东西吗?

接着,又回来2名学生,向吴老师要“大东西”。当时,吴老师知道他们已萌发出需要一种大面积单位的意识,并故意表示出遗憾的样子。

师:不知道你们要的大东西是什么,也不知其他同学是否也需要?

正说着又跑回来十几名学生,向吴老师要“平方万万万万分米”。

师:我也不知道哪儿有这个“平方万万万万分米”呀。

生:老师,你有“m2”吗?

师:这个我真的有!你怎么想起来的?

生:有“分米”就有“米”了。有“dm2”就该有“m2”。

师:你太了不起了!快把同学们请回来,我给你们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发现了:要测量大的面积,就要用到大的面积单位。这个大的面积单位叫——“m2”。

吴老师的课堂,从一开始就孕育着真诚。吴老师利用学生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学生便萌生了创造大面积单位的意识。吴老师总是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用真诚与学生对话,呵护着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的渴望。

2.倾情参与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她把孩子看成一个个平等交流的伙伴,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辩得不可开交。伴随着这些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达成了共识。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值得一提的是,争辩和交流的过程,要让学生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课堂,像磁铁一般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endprint

在内蒙古海拉尔市,吴老师为当地学生教学了“相遇问题”一课。

情景:走一走,明白了!

吴老师请两位同学表演“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只见吴老师麻利地一手拉一个,让他俩干脆地碰了一下。

师(爽朗地):这才是相遇呢,中间还有距离能算相遇吗?

看着这生动的场面,同学们一起开心地笑了。

当两位同学表演“同时相对”走来时,吴老师又提问了。

师:张三,你走了几分钟?

生:5分钟。

师:李四,你走了几分钟?

生:5分钟。

师(面向全班):张三、李四同时走了几分钟?

全班异口同声:10分钟。

这正是学生对“同时”理解的偏差。

师(故意提高了声调,拖长了声音):是张三走了5分钟,李四再走5分钟吗?回忆一下他们是怎么走的?

生1:同时。

生2:不是10分钟,是5分钟!

学生们终于醒悟了。

简短的师生对话中,吴老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中的偏差与学生进行对话,借助学生的亲身参与,让学生感知了学习方法,又为学生反思提供了素材。

3.有效引导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她放得那么真心,那么实在。探索,往往是要走弯路的,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的学习过程。这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这是一个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的环境。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同学们准备好画圆的工具,每人试着画一个圆,边画边体会、思考圆是怎样画成的。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并在小组中交流画圆的方法和体会。

生1:我把一枚硬币按在纸上,画了一个圆。

生2:我利用这根绳子画了一个圆。(同学们露出异样的目光:绳子还能帮助画圆吗?)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纸上,把绳子拉直,将铅笔绕一圈,就画成了一个圆。

生3:真圆啊!没想到还可以这样画。

随即,吴老师借助这位同学的方法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缠绕粉笔,顺时针旋转,教师故意将拉直的绳子变松懈,出现了椭圆图形,同学们笑了。

生4:您画得不圆。

生5:绳子没拉紧。

此时的吴老师抓住时机追问:你观察得很仔细,并说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绳子没拉紧。绳子没拉紧为什么就画不成圆呢?

学生开始思考……

吴老师为什么要抓住这与众不同的一句话“绳子没拉紧”,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其背后的数学内涵呢?这源于吴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深刻理解;源于她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她以学生的视角和原汁原味的理解逐渐走近圆。一个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探寻着知识的根源。“圆,一中同长也。”

4.可持续发展

吴老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一直努力把数学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她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努力以数学的理性精神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在一次《统计》课上,吴老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统计出班里有近视眼同学的人数,汇报时,吴老师发现和体检时的数据差一个,便问学生其中的缘由是什么。一位同学说:“人太多了,刚才张小东举乱了。”还有同学也随声附和:“统计了那么多,差一个没关系吧?”吴老师的眼睛里可容不得沙子,她给同学们讲银行会计汇总每天账目的时候差一分都要重新做账,帮助同学们反思刚才统计过程中不合理的方法,给学生提出意见,让他们再重新统计一次,直到统计出正确数据为止。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以“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儿童教育思想为主旨,让学生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师生用心对话、真情互动,在儿童人格成长中还要烙下数学的印迹,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过程,吴老师将此诠释得淋漓尽致!她曾说:“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三、资源建构: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

4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吴老师总结出十大特色的课堂,即: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着眼未来的发展课堂,形成了“有营养又好吃”的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

我们细细品味吴老师的课,感觉她的课大气有深度,回味无穷!吴老师的课堂诠释了美好的数学教育理念,展现了学生的思维变化,演绎了学生成长中的精彩。吴老师专业地读懂了教材,智慧地读懂了课堂,用心地读懂了儿童!

我们渴望自身素质的提高,渴望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数学课堂。我们会细细揣摩吴老师的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价值判断,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绳子同学数学
寻宝藏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绳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取绳子
芝麻开门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