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46-01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過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什么要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操作,我认为这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更能通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对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一、操作中探知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知识,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学习中,教师提出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呢?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想出了转变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多,但至少他们亲身经历了这个转变过程,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是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的,接着通过对比找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边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面积计算方法的内涵。
二、操作中激趣
动手操作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操作让学生置身于探究知识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处处都闪烁着学生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多个不同的梯形,通过剪、拼等转化方法,推出了以下多种图形,这里都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