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召
【摘要】本着专业人才培养为目的,发展基于岗位技术的课程教育是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的重点工作。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新的教育体系下不断实践、探索、以完善本专业的课程教育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岗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92-01
引言: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务必要紧跟当下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学校的教育改革依汽修工作人员的岗位任务为本,制定了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出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需要的人,让学生们真正的学有所用,现将基于岗位技术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实践总结如下。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技术人才培养
我国的汽车的保有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在随之增长,众多的汽车包含不同的品牌,而不同的品牌汽车的结构也不尽相同,科技含量较高,每辆汽车都是暴扣机、电、液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为其汽车之间的共同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要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而重新设置,要适时的增加新的知识、技术、材料和工艺。
目前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迅速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售后服务企业对于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其学生毕业后要进行短暂的技术培训才可以上岗。学校同时也面临着设备和师资等众多的问题,我们想要解决此时的问题必须与结合工学及与校企合作,这才能更好的实践岗位技术的汽车检测與维修专业课程。
汽车维修的方法是规范且内容复杂化,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教学自身的需求,岗位技术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必须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同时要按照规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手段加以改正和创新。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探索实践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
通过其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形成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从而确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汽车维修企业是要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对应的文化水平、素质、岗位能力及专业技能,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可以从事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质量检测、性能和排除检测等岗位技术的汽车售后服务及经营管理的技术型高端人才。机电维修工、维修服务顾问、索赔员及质量检测员等多个岗位为其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主要的工作技术岗位。
2、总结工作任务确定行动范围
从学生的特点与汽修专业课程面向的工作技术岗位进行分析,将其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及确定了汽车维修检测专业的行动范围。汽车维修质量管理、零件检测、维护保养、汽车拆装、汽车故障的诊断等都是属于汽车专业维修的工作任务。
3、由行动向学习领域过渡
通过职业行动对于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我们把职业素质与技能转换为学习领域的具体要求。比如汽车维修技能分成汽车维修工具、量具和常见报修设备等,其对于能力的要求必须要掌握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零件修复的基本方法、零件清洗、总成装配、调整、试验的工艺要点与技术的要求等。
三、基于工作岗位技术过程中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要结合职业教育的情境性的原则,利用其学校与企业双环境、双师资、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一体化教学,坚持教学工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教师与师傅集为一体综合理念,学生与员工、课堂与车间合为一体,现代化教学与传统理念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现场教学、驯良与考核,实施以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专家讲授的制度,充分结合实际工作式的教学模式,使其培养目标、内同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成为实际工作的过程,实现毕业就可以上岗,同时有利于嘘声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的形成,从而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四、构建岗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创建其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将其按照行动导向为主体,项目任务为载体的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了一体化的教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要按照企业对岗位群体的分工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及性质。在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构建模块课程、整合技术课程、调整技能课程,同时构建“教、学、做、考”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的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完善其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不足,也要突出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岗位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要将自身的教学理解及吸取别人教学经验为前提,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对其专业课程进行创新与实践探索。把如何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方面在教学中找出所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端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
[2] 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組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向强. 仼强.点学生的创新思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吕西忠. 教学与管理艺术. 三秦出版社. 1998.8.
[5] 方永军.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