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2014-07-04 01:08王安莉孔令俭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医医德

王安莉 孔令俭

【摘要】本文用儒家"仁者爱人"的伦理思想思阐述对中医药伦理思想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即"医乃仁术"的观点及具体表现。

【关键词】儒家伦理 中医 医德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37-02

"医乃仁术",这是两千多年来对中医医德最集中,也是最深刻地概括。这一命题得到历代医家的认同,并付之于医家实践,典型地体现出以孔子仁学思想为基础的儒家学说对中医药伦理思想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重刻本草纲目序》有言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济世,故称仁术。

在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最突出的就是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这不仅在庞大复杂的儒学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它对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最深远。伦理道德思想之所以构成儒家思想的轴心,是因为孔子及其追随者不是单纯的道德家,而是一群以改造社会、创造一个大同和谐天下为己任的群体。而为了实现这种自觉的追求,儒家早就提供了这方面的经典文本——《大学》,它为人们指明了一条"修、齐、治、平"的个体修养道路。这种以个体修养为本位,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方略,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医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自然不在其外。

中医伦理就是中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直接称之为医德,这在意义上并无差别,同是指医者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医者同业人员之间、医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及协调,表现出医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中医药的发生发展可追溯至史前时期,那时的医德如何,可惜文献资料缺少,语焉不详。即使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以及"神农和药济人"的记载,那也不过是秦汉之际文人的追忆,并且已经带有儒家民本思想的色彩了,毫无疑问,这主要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如反映三代政治生活的《尚书》,反映西周政治生活、制度的《周礼》、《诗经》等,提出了深刻影响后世的"民为邦本"、"以德治国"的伦理思想,而后又产生了《左传》、《国语》、《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大传》、《荀子》等儒家经典,强调"仁爱"思想,提倡道德修养,提出了"性善说"、"天人合一"说、"取象比类"说,"修齐治平"说、"执中致和"说、"民贵君轻"说,最终形成了儒家的一整套伦理思想。这些发展在中医伦理思想或医家们的医德实践中都能找出它们的影响所在。

如《黄帝内经》,它不仅是对中医药本身进行理论论述,同时中医伦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毫不夸张的说,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医药伦理思想,正是由《黄帝内经》中的医德论述所奠定基础。《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疏五过论》与《微四失论》就专门就医道与医德展开论说。

自以《黄帝内经》为中医药理论形成标志后,在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中医药伦理思想随着医者们的实践也不断得到深入和丰富,以至于最终形成完整的医德体系。简而言之,大略可分为以下诸方面:

第一,仁者爱人,博施济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在儒家看来绝不仅仅是指"爱"的行动,"仁"是做人的原则,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大地真可谓"仁泽广被",在中医药思想中,"仁"结合中医职业特点,不仅形成了"医乃仁术"、医乃"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一门技艺,更形成了医者行医时必须恪守的"医德"。"人命关天"在中医中是最基本也是最朴素的观念。

正因为医术涉及救命活人,所以医家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这是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德性。在实践中表现出对任何病人能够一视同仁,关心体贴、竭诚尽智,全力以赴,且无欲无求,不图名利。正是由于儒家"仁学"的影响和历代名家的实践,中医早就形成了自己优良的医德传统。

第二,为医以德,纯正节操

儒家非常重视人们道德的修养,因为"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及其外化表现的高度概括,它主要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并通过每个人的德行来调节人们相互间的种种关系。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行为规范。

《黄帝内经》的不少篇章记载了不少的对医者的道德要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要求"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素问·上古天真论》要求"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徵四过论》尖锐批评那些"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后遗身咎"的恶劣行径。

从流传下来的医典文献我们可以概括出那些令人赞佩的美德懿行:首先,廉洁正直,不贪钱财,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尽心尽责,扶危济困;其次,对待病人普同一等,一视同仁,不论美丑,不为贫富,不贪女色;再其次,诊治论病,实事求是,不欺病家,不为易治而说其难以售其技,不为难医而说其易以掩己短 ;再其次,与人唯善,尊重同行,不沽名钓誉,不自我吹嘘,等等。

第三,好学、乐学、自强不息

重学、好学、乐学、勤学一直是儒家的优良传统。《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中医药学历来被认为是一门极为深奥、广博且又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从业人员欲实现"仁爱救人"的济世宏愿,就必须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风俗人情无不通晓,同时还应具备精深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诊治技术,而这些条件的实现,从业者必须具有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的学习作风。明代名医徐春甫在其《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清名医王孟英在其《回春录》中说:"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必乎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夫。"清代名医刘仕廉在其《医学集成》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孙思邈亦要求从医人员,"故学者必须博其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多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学科,为医者必须发扬儒家所倡导的重学、好学、乐学、勤学的优良传统,承前启后,不断前进。

第四,尽职尽责,竭诚敬业

在儒、释、道三家中,其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他们为国为民,认真负责,鞠躬尽瘁。真正体现了尽职尽责、竭诚敬业的精神。"敬业"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学记》,其文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其后又引《尚书·兑命》文,"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重申敬业之义。在《论语·季氏》篇中之"九思"章中,孔子特别提出"事思敬",其意就是强调办事情务必注意敬慎。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社会文明的伦理规范,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发展。这些规范进化为两千多年来中医药领域从业人员的高标准人格信条与职业道德,使医生们在以仁术为目标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乃救人、活人之术,所以病人的安危系于医生一身。这既需要医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凡诊病施治,必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就指斥那些诊病草率的庸医:"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能病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清代学者陆以湉在其《冷庐医话》记载当时名医崔默庵,为一新娶青年治疗出痘之事可谓医之敬业之典型事例。

尽心尽责而活人,竭诚敬业而轻名利,这正是历代大医职业道德的确切写照,同时,也从一个社会层面反映出儒家仁爱忠义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刻影响。

参考资料:

[1]李经纬、张志斌主编《中药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

[3]温长路著,《我说中医》,學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4]《荀子集解·王制》,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

猜你喜欢
中医医德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
弘扬高尚医德 和谐医患关系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