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014-07-04 13:33刘春玲刘星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政府补助盈余管理

刘春玲 刘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对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文献进行梳理,第一部分对盈余管理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对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盈余管理文献部分从国内外回顾了以下几个方面:定义、识别、操纵手段、计量方法、经济后果。其研究在国内外均相对成熟。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部分近几年在我国受到大量学者的关心和研究,本文主要回顾我国相关研究。

关键词:政府关心;盈余管理;政府补助

一、盈余管理相关文献

(1)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起源于早期创造性会计,与两权分离的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发展相关(Mathews,Perera.1991)。Healy在1985年开始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后来会计界逐渐展开盈余管理研究。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一直未达成共识,笔者对国内外学术界几个被广泛引用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SchiPPer(1989)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一文中这样解释盈余管理:在GAAP准则框架下,企业管理当局故意采取能够达到预期盈余水平的一些措施。

Healy 和 wahlen(1999)对盈余管理的界定是最广义的,他们认为,管理者们在财务报告中使用估计判断、构造交易并改变财务报告,以此来误导股东而不让其了解公司的潜在经营业绩或者为了满足协议中要求的会计盈余指标。

Scott(1997)提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在我国,刘峰(2007)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在现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的进行利用。

综上看来,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内涵理解存在几个共同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公司自主发生的主导者均为企业管理当局;第二,盈余管理的对象为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但是学术界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即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2)盈余管理的識别

Simpson(1969)的研究证明,企业的投资者能够通过各种分析和渠道感知企业是否进行盈余管理。Beaver、McNichols、Nelson(2003)和Durtschi、Easton(2005)的研究表明,企业为了避免损失而进行盈余管理并发现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Bartov(1993)研究证明企业通过长期资产和投资处置的时间安排实现利润平滑和降低权益负债率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说明企业在资产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盈余管理。Lo、Wong、Michael(2010)研究发现企业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关系。McNichols、Wilson(1988)研究表明,当公司收益异常高或者异常低的时候,都会选择能调减收益的备抵坏账处理方法。

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代冰彬、陆正飞、张然(2007)研究均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长期资产的减值的动机可能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的不同会影响减值类型的选择。岳衡、陈溪、赵龙凯(2007)通过对1996-2005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实证分析我国盈余数据的异常分布现象,说明“有限记忆”的行为特征,对管理者造成影响,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动机。

(3)盈余管理的操纵手段

盈余管理的手段有许多种,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有以下四种:具体应计项目、成本分配和收入转移、信息披露、真实交易。Marquardt、Wiedman(2004)、Jones、Roberts(2006)、Balsam et al(2003)等对此分别做了研究。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非经常性损益、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等。王俊秋、唐加威(2008)、胡志颖、王丹丹(2010)、谷长辉(2010)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做了研究。

(4)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国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计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应计利润的研究方法。应计利润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应计利润总额法,一种是具体项目法。另外,分布检测法也不应忽视,是由Burgstahler等(1999)发展起来的新方法。

我国学者基本上认可国外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理论,但在某些小方面我国学者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国学者的见解具体有两方面的体现:第一,琼斯模型的修订。尽管Dechow,Sloan和Sweeny(1995)修正了琼斯模型,并创建了DDS模型。陆建桥(2002)拓展了琼斯模型:在修订的琼斯模型的基础上,在自变量中增加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变量;第二,分布检测法。分布检测法是通过检查报告盈余在临界点附近的不连续分布来计量盈余管理。我国许多学者通过这种方式绘制了我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分布图,将分布检测法进行了深化。

(5)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针对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国外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论(Healy and Wahlen,1999),多数研究已证明盈余管理具有正面的经济后果。然而也有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会降低会计数字的可靠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面的经济后果。

第一,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以会计数字披露的短期市场反应作为衡量标准,现有研究(DeFond和Park,2001;Balsam等,2002;Baber等,2006;Gleason和MillS,2008;Coles等,2006)表明,投资者对会计数据中的盈余管理部分进行折价。

第二,盈余管理与未来业绩。现有研究(比如,subramanyam,1996;Chaney等,1996;Tucker和Zarowin,2006;Bowen等,2008)发现,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私有信息,从而提高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使得股票价格能够反映企业未来的收益情况。但也有研究(Keung等,2010)发现盈余管理水平与后续公司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

第三,盈余管理与IPO和SEO后续业绩下滑。Teoh(1998a)、Anarony(2000)以及Jennifer(2008)都发现上市公司在IPO之前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IPO后的业绩下滑幅度越大。

第四,盈余管理与监管机构处罚。以是否遭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作为标准,Deehow等(1996)和Beneish(1997)发现在被处罚的问题年度前,公司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DuCharme等(2004)发现,SEO前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公司,其后来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概率较高,处罚金额也较大。Chandra、Ralph(2004)甚至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失败的因素之一。

在我国,孟焰、王伟(2009)利用1999-2005年中国股市数据证明,投资者在做出定价决策时,区分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和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并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给予了比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更高的定价。丁方飞、伍中信(2010)发现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所产生的应计盈余明显地降低了会计盈余的质量,市场不能识别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

二、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我国的政府与企业间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出于考虑地方政绩与经济利益,政府可能会干预企业行为。因此出现了地方政府参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以美化报表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我国所特有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是从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盈余管理问题的。陈晓和李静(2001)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学者。他们通过分析地方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动机、手段和作用,发现,为了在资本市场上争夺资源,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他们还发现,一些处于配股边缘或者盈亏边缘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补贴,并且那些给予的地方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占了公司利润的很大一部分。

陈冬华(2003)通过建立经验模型来讨论有政府背景的上市公司与政府补贴的关系,检验了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补贴收入的影响。他发现如果在上司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董事具有地方政府背景时,那么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补助就很可能更多,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也越大。而这种政府补助可以使上市公司与当地同行业的公司或者外地的上市公司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

刘浩(2004)以1998-2000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没有利用政府补贴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但是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例对其所获得的补贴收入有比较显著地正向关系。

王凤翔、陈柳钦(2005)研究发现,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上市公司)有清晰财产界限的条件下,政府会出于某种目的,通过补贴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的活动。虽然地方政府依赖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这样可以促进新企业的建立、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使用补贴的经济手段来干预经济也是一种进步。

楊瑾淑和罗炜阳(2006)研究认为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提升公共激励绩效,通过给予上市公司财政补贴,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收入和提升公共激励绩效,通过给予上市公司财政补贴,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出台之后,龚小凤(2006)以2001-2003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检验证明政府采用各种方式补贴上市公司,使其避免被ST摘帽,证明政府存在为保住壳资源或再融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杨瑾淑和罗炜阳(2006)选取了2000-2002年的所有增发新股和配股的公司,研究证明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的主要动机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提升公共治理绩效。

唐清泉和罗党论(2007)基于2002-2004年的上市公司接受财政补贴的数据,发现政府会因为社会目标给予上市公司政府补贴,在主要考虑的因素中解决就业问题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研究中还发现公司的再融资的动机不是政府给予公司补贴的考虑因素,而这一结论与陈晓和李静(2001)对1997-1999年政府补贴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李秀玉(2009)通过实证发现,国有上市公司所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在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的问题上,国外的学者与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国外学者在研究中主要是关注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和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他们中的很多是从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效率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地方政府的行为。如,Fox、Heller在1999年对俄罗斯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在上市公司中的角色是介于外部人和内部人之间而存在的,地方政府常常会为了能够给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加强社会稳定等目的,利用在上市公司作为股东的身份,与当地上市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参与其的经营管理活动。

Blamchard和Shieifer(2000)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成为企业事实上的大股东和直接利益相关者时,出于机会主义动机的考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建立贸易壁垒,分割市场,使得资源无法自由流动,竞争受限于行政权力。

Zhou(2001)以我国烟草工业为例研究,发现当企业的成长性下降、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时,地方政府会实施贸易管制来保护企业。

Poncet(2002)发现1992-1997年,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中国内部贸易流密度降低。也就是说,本地制造的产品占本地消费总量的份额不断增加,并且这种增加是以减少消费本国其他地区制造的产品为代价的。她认为,保护性的贸易政策是地方宫员与地方利益集团(包括国有企业)相互影响的结果。

Pablo Henrandez de Cos,Isabel Argimon和

Jose Manuel Gonzalez-Paramo(2001)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国有股对西班牙制造行业业绩的影响,他们建立了一个平面数据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证明政府官员任上市公司董事会给公司业绩和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笔者从国内和国外,首先对盈余管理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然后,归纳和总结了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对于盈余管理,从国内外研究来看,盈余管理的内涵、计量方法以及经济后果等被研究颇多。对于政府关心与企业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我国大部分研究证明地方政府普遍参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美化报表。国外学者在研究中主要是关注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和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也证明了政府可能参与企业管理以达到其目的。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Schipper.Commentary on earning[J]. Accounting Horizons.1989(12).

[2]William.R.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London:Prentice,1997.

[3]Healy P M,Wahlen J M.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Standard Settings[J]. 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14):368-383.

[4]Brown,L.D.and M.L.Caylor.A temporal analysis of quarterly earnings thresholds:Propensities and valuation consequenc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2):423-440.

[5]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6]张晏.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陆颖丰.我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经济后果性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

[8]魏涛、陆正飞、单宏伟.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1).

[9]陈旭东、杨文冬、黄登仕. 企业生命周期改进了应计模型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08(7).

[10]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5): 136-143.

[11]刘晓霞.国有控股公司管理者报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刘春玲(1988-),女,漢,河南信阳,助教,会计学硕士,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猜你喜欢
政府补助盈余管理
文化企业的融资特点及方式研究
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研究
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公司应用政府补助准则分析
浅谈企业不征税收入的税务处理及会计核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