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字读音考

2014-07-04 17:08左瑞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段玉裁顾炎武音义

摘 要: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中《唐韵正》部分详细地论述了“不”字的读音,他综合运用了诗文押韵材料、实物材料及古文献中的注疏材料等,对“不”字的读音进行了详细论证。顾炎武认为“不”有丕、趺、府鸠反、方九反这几个读音。“不”有时也作发声之辞。文章主要依据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及各种文献资料分析了《说文解字》中“不”的字音。

关键词:《音学五书》;“不”;字音

作者简介:左瑞平(1988-),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中图分类号]:H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1

《音学五书》是顾炎武古音学研究的代表作,其中《唐韵正》则可以看作是对《诗本音》《易音》的详细注解,乃至全书的详细注解。顾炎武作为一位文字学音韵学的集大成者,整理归纳出“不”字的读音。顾炎武认为“不”在读音方面有丕、趺、府鸠反三个读音。古“丕”字写作“不”。“不”有时也作发声之辞。此阐明了他古音学的观点。

《说文解字》中“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方久切。许慎认为“不”为象形字,本义为鸟在天上飞不愿下来的意思,读方九切。许慎这种观点是分析小篆形体得出的,并且没有文献资料的证明。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凡云不然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其音古在一部。读如德韵之北。音转入尤,有韵读甫鸠,甫九切。与弗字音义皆殊。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义之殊。则不轻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之类可見。古声不柎同。

段玉裁认为,“不”除了方九切这个读音外,还有另外的读音,甫九切,义为“不然”。还有不當作柎,古声不柎同,当萼足解。

文章将从意义、字形、语音演变等方面综合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对“不”字读音进行探讨。“不”字共有五个读音。

一、“不”读“趺”音

从“不”字的甲骨文字体 及金文字体 可以看出,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从文献资料来看,《诗﹒小雅﹒棠棣》“常棣鄂不韡韡”,笺云:“不当作拊。拊,鄂足也。”由此可知“不”字的本义为萼足(花托),古声不柎同。

顾炎武和段玉裁都认为“不”为萼足义,读“趺”音。《集韵虞韵》:“ 柎,草木房为柎。一曰华下萼。或作不。”《通志﹒六书略一》:“不,音跗。像花萼蒂之形。”

用于某些地名时,也读“趺”音。焦竑曰:“济南之‘华不注山,吴兴之‘余不溪,皆作趺音读。”

总的来看,“不”当本义萼足义时读“趺”音,在某些诗文及地名时也会读“趺”音。

二、“不”为古“丕”字。

《说文解字》把“丕”解释为:“大也。从一不声。敷悲切。”许慎认为“丕”是大的意思。

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来分析,古“丕”字和“不”字本为一字,“不”字的本义为萼足。当“大”解是由本义假借而得。随着语言的发展,词义的演变,“不”字假借为当“大”解的“丕”字,使用过程中才产生了形体的分化,产生了“丕”字。

《诗经》等文献中有很多“不”当“大”解的例子。《诗﹒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大明》“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古文献中的地名,也有许多“不”为古“丕”字的例子。《春秋》之‘不羹、‘华不注。

三、“不”读府鸠反

“不”读府鸠反,常在诗文和姓中使用,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使用情况逐渐减少。

晋陶潜《酬刘柴桑诗》:“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游斜川诗》:“提壶接宾旅,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宋鲍照《松柏篇》:“孝子抚坟号,父子知来不?欲还心依恋,欲见绝无由。”

《晋书﹒束晢传》:“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何超音义:“不,甫鸠反,姓也。”《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汉有“不疑”姓。

读府鸠反多出现在姓氏中。在韵文中出现,多是由于押韵的需要。这种读音随着社会的演变,在当今社会中的运用很少见。

四、“不”读方九反

“不”读方九反,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否”字。

《说文·不部》:“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方久切。”徐鍇曰:“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故音义皆同。”他认为“不”跟“否”字在当“事之不然”的意思解时,音义都相同。“不”字在当否定意义时,“不”“否”音义在一些文献中是一样的。读方九反。

《韩非子·内储说上》:“昭侯以察左右之誠不。”陈奇猷集释:“诚不,谓昭侯知不割爪者为诚,其割者否。”清姚鼐《夏昼斋居》诗:“未知古与今,此意有迁不?” 《正字通﹒一部》:“与可否之否通。”《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

“不”读此音时,意义与“否”字相同,出于诗文押韵的需要,读为方九反。“不”字的这种读音一般见于诗文,在其他情况下出现的并不多。“不”读“趺”音时与“否”字音近,“不”读方九反,可能是一种诗文中的通假造成的。

五、“不”读分物切

顾炎武的《唐韵正》中用古文献及注疏材料,证明“不”为发声之辞。

他指出古人发声之字多作“不”。《尔雅﹒释鱼》“左倪不类,右倪不若”。疏:“不,发声也”。《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耄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当亦发声之辞。

“不”义为“非;不是”时,读此音。《后汉书·孔融传》:“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不,非也。”《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孔颖达疏:“不,非也。”

“不”当否定副词时,也读此音。《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用作助词,来调整音节是也读此音。《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总结

“不”本义为萼足之义,读为“趺”音,后假借为当 “大”解的“丕”字,后分化出“丕”字,不在一些文献中是古“丕”字。某些古文献中“不”读为府鸠反,这个读音在姓中也曾出现。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不”当“鸟飞上翔不下来”时读方久切,与“否”字音义相同。此音在某些诗文中也运用过,“不”读方九反,可能是一种诗文中的通假造成的。顾炎武认为“不”有时作发语之词,无意义,读分物切。“不”义为“非;不是”时及“不”当否定副词时用作助词,来调整音节时,这些条件下“不”均读分物切。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顾炎武.音学五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M]. 湖北、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段玉裁顾炎武音义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顾炎武谢鼠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手不释卷的顾炎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