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06-01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老师是人梯,把学生送到知识的彼岸;老师是妈妈,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做人的道理;但我认为:新时期老师还要是知心姐姐,是朋友,做好孩子的倾听者,心灵的引导者。
每当书桌上的音乐盒唱出温馨而动听的音乐时,我的脑海里就会立马浮现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影儿。这个音乐盒就是她转学前一天送给我的礼物,至今我仍把这份贵重的礼物放在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并且保管得完好无损。这个小女孩就是当时班上的陈关宇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孩子的日记中发现,她极端痛恨自己的父母,甚至有诅咒父母的过激性言语。这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行为,立马引起了我对她的关注。于是,我很快找到这个孩子并展开调查了解。得知她产生这种思想波动主要是因为父母感情不合而闹离婚,一家人整天吵得沸沸扬扬,不得安宁,孩子朦胧意识到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庭即将瓦解。孩子天生聪明懂事,她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伤心,整天忧心忡忡,课堂上思想经常开小差,脾气也变得暴躁无常,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街坊好友相劝对于她父母来说也无济于事,家庭悲剧在她家中时有发生。孩子报怨这样的日子无法得到安宁,为了填补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小小年纪的她就觉得只有大手挥霍父母的钱才是对他们的报复,也让自己的心情好受一些。因此,她开始实施起自己的“计划”来。家里给的一周的零用钱一天就花光了,然后又伸手向家长索要。如果家长不给的话,就悄悄从大人的衣袋里偷,一拿就是几十或者一百。钱多了花不完还不解气,只要有人向她借钱,她会毫不吝啬地给别人。对于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急在眉下。我把孩子的这一些情况告知父母后,并和她的父母亲谈到离婚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有可能还会毁掉孩子的一生,但最终也没能唤醒父母坚决离异的心。最后,孩子被判给母亲一起生活,我就配合孩子的母亲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这个问题,鼓励孩子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告诉她大人的事小孩做不了主的就别管,即使父母不生活在一起,家庭变了,但父母的爱没变。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经过我与她妈妈的配合开导,孩子渐渐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同时认识到自己不对的做法,可喜的是后半期孩子学习进步了不少,家长感恩不尽。第二学期,孩子不得不随母亲转学到凤冈一小就读,她还写信告诉我她学习进步了,让我放心,她不会让我失望的。到现在,我班本来才55个同学,但我却有56份牵挂,其中有一份牵挂就是这个孩子,孩子也时常牵挂着我。
爱是一切的源泉。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对于身心处在发展变化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更迫切地需要爱。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一种内心的渴望。教师只要真心地付出爱,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很容易使学生感动,一旦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理智,沟通师生的了解,增进师生的友谊,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对教师的尊重,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