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1-01
预习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在学习知识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实际上它却成为了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不要强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让许多教师心存疑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为了让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
经常可以在黑板上看到这样的数学作业:预习书上x页的内容。我不禁要问孩子们知道如何预习吗?他们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这样的数学作业时,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将数学书看一遍,看书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样的作业就意味着没有作业,大可把数学书丢到一边,预习与否,老师是无法检查的。因此,教师首要做的是应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预习是为了让学生提前知道新授课程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哪些方面我有困惑,在课堂中我应该重点听老师讲的哪一方面。
其次,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主动、有针对性的预习习惯,所以老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的预习指导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比方说数与代数的内容比较多,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特点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注意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读教学内容找到答案。在教学《找规律》中,当学生比较难看出主题图上的规律时,老师只有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说出规律,模仿着说出规律,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强牵着,思维仅仅停留在表层上,对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指导不够。如果在学习找规律前,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如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看到了哪些东西,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那么在新授时只要带领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提炼为书本中的数学,然后再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快地抓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空间和图形”时,应结合知识的特点来布置预习任务。由于这一板块的内容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它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并且能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在布置预习时,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中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时,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并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记录在作业本上。然后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我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根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地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继而教师只要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怎样画平行线上即可。
是不是做到了以上几点,就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了呢?我认为这还不够,因为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学生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它需要教师在预习后的课中进行有效地组织: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其次,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减轻课堂压力,突破重点、消化难点,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让我们善加利用这种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共同奏响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