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华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107-01
观察力是幼儿在感觉与知觉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能力。幼儿有了良好的观察力,可以主动获取知识成为活动的主体。为了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其中对幼儿观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良好的观察兴趣,就谈不上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我觉得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一、善于提出观察的题目和任务
大千世界,充满神奇色彩,孩子总想探个究竟,然而这种自发的活动常常缺乏目的而中途夭折,久之,幼儿会失去观察兴趣,变得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因此,教师应善于提出观察的题目与任务,让孩子经常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观察,如蝌蚪的生长、蚂蚁的寻食,树叶的飘落,天气的变化等,逐渐培养幼儿关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观察物体
幼儿随年龄的增大、观察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师在选择观察物体时应注意:“门坎效应”,让孩子“跳一跳、够的着”,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降低幼儿的观察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与本班幼儿的水平,选择难易适中的观察物体、同一观察物体对不同的幼儿应有不同的要求。
三、教师对幼儿的情绪感染
幼儿在认识事物中,易受到成人对周围事物态度和情感体验的感染。如小班幼儿观察的洋花萝卜、幼儿并不感到新鲜,但教师始终用极大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因此,要让孩子有观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这样才能感染幼儿,带动幼儿观察。
四、教师开放性的提问
所谓开放性的提问,是指教师的提问能让幼儿有多种问答,教师不能满足于幼儿“对或不对”的回答,而应通过开放性提问,让孩子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事物的不同属性,如对菊花的花瓣进行观察时,教师没有提出“花瓣是不是黄色的”之类的提问,而是问:“你见到花瓣是什么样的?”幼儿可从颜色大小、形状、开放程度等不同侧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活动气氛极为活跃。
五、在观察活动中学会尊重幼儿
尊重孩子,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但能在观察中尊重幼儿,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有的孩子的回答常会使老师感到不满,如在观察苹果时,一个孩子说:“苹果是方的。”乍一听,真不像话,苹果的形状是方的吗?如果这时老师粗暴地打断他的发言或对他的发现不感兴趣,难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于是老师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他的苹果,发现苹果的下方确实有些方,老师肯定了他的发现,并问其他幼儿:“还有这样方方的苹果吗?”老师的做法使这个孩子兴趣大增,其余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也仔细地观察苹果,另外,教师也不可频繁地出示教具,打乱幼儿的发言和思维,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个方面。
六、充分利用多种感官
感知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和前提,幼儿主要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实践表明感知觉发展良好的幼儿有较好的认识兴趣。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接触事物,让孩子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从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七、教师自身角色的不断变化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在幼儿观察发现时,教师提供材料,起指导作用:在幼儿形成物体整体概念时,教师作总结谈话,起主导作用,当孩子在观察中发现了秘密时,教师应和孩子分享快乐,当孩子在观察中缺乏表述的词汇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让孩子“心有余、口也足”。
八、培养幼儿园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即使是分组活动,也难以让每个幼儿都同时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能倾听别人的发言,将观察到的秘密暂记在心里,能仔细观察物体的多种属性等。这样,就不致于使幼儿因轮不上发言而丧失兴趣,另外,在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让孩子将观察到的秘密编成儿歌加以记忆,孩子们会觉得更有意义。这样的强化作用会促进幼儿更好地去观察物体,用心去看、记、说、主动地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