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103-01
众所周知,在英语翻译中,一个词可以几种不同的译法,也可以说,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就要根据上下文,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
例如:I took out my card……这句话说的是两个人初次见面、交换名片的情况。看见“took”,容易想到“拿”,这句话如果译成“我拿出了一张名片”,意思是对的,但比较一般,如果译成“我取出了一张名片”,好像不如“拿出”,因为可以说“从抽屉里取出一沓子信纸”,可以说“从箱子里取出几件衣裳”,很少说“从口袋里取出什么东西”。这里需要找一个能够传神的词,从口袋里往外拿东西,怎么说呢?我们常说“掏出手绢来擦汗”“上车后,掏钱来买票”,可见在这种场合,最典型的说话是“掏”,这句话可以译作“我掏出了一张名片”,这样译又生动,又能传神。再如:The poor woman dropped into her chair and hid her face from me.这句话说的是一位老太太,听到了一个不幸消息,受了刺激,所以dropped into her chair怎么译? “落在椅子上”或“掉在椅子上”都不符合汉语的说法,可是要说“坐在椅子上”,就太平淡了。能不能说“瘫在椅子上”?“瘫”字很生动,但稍微过分了一点,因为下面还有动作,还要说话,要是瘫在椅子上,就不能动了。这个dropped究竟怎么译才好呢?我觉得“跌倒”的“倒”字最能传神。这句话可以译作“这个可怜的女人倒在椅子上,捂着脸,怕我看见”。这样译既生动,又合乎分寸。描写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一篇文章,有这样一句话:Edison……dressed himself up,on his wife's instructions, in a frock coat and stripped fro users , for the ceremonial switching on of the current.这句话可以译作:“爱迪生遵照他夫人的吩咐,隆重地穿上大礼服和条纹裤,去主持通电仪式。”这里把instructions译作“吩咐”,我觉得也可以译作“要求”,但如果译作“指示”或“命令”,那就太过分了,爱迪生的夫人恐怕也不是那样的人。有一篇文章,介绍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其中对爱米丽亚的描写是这样的:Amelia sedley,a pretty,qentle,unintelligent creature-(另一个姑娘名叫爱米丽亚?赛特立,人虽漂亮温顺,却天资不高;)这里把unintelligent -词译作“天资不高”,恰到好处。有人把这个词译作“生性愚钝”,这就太过分了。书中的爱米丽亚并不那样笨。从以上例子来看,无论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在翻译的时候都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看到一个词之后,往往会立刻想到一个汉语的对应词,但这个对应词不一定就合乎分寸。因此,需要结合上下文加以斟酌,找出最恰当的词,否则就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从例子来看,词义的褒贬也是在选词的时候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在上面提到的那篇介绍《名利场》的文章里,还有一段关于罗敦?克劳莱的描写,说他是:caralry officer,gambler and duellist。有人把这几个词译作“骑兵队长、赌棍、决斗士”,汉语里恐怕只有“斗牛士”,没有“决斗士”这一说法。也就是说,duellist 一词在汉语里没有相应的名词。既然如此,那就不要硬造一个名词出来,而可以改变词类,用别的说法来表达。这几个词可以译作“骑兵队长,爱赌博,好决斗”。
在描写一个人的特点的时候,英语往往用名词说某人是个“什么-er”,或“什么-ist”。但汉语多用动词,比如:She is the best singer in our class.如果直译,就是“她是我们班上最好的歌唱家。”其实这是一句很随便的话,无所谓什么歌唱家,可以译作“我们班上,她唱歌唱得最好。”甚至可以译作“我们班上数她唱歌唱得最好。”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讨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实现了自身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不少的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和行动。他们急于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欠缺良好的交流、倾听、赞赏他人的习惯,导致合作达不到目的。在几次小组活动中,笔者还发现一些小组表面上热热闹闹,讨论气氛高涨,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在合作时,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并不均等,由于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水平不同,所以在有限的小组活动准备时间内,相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而对于同一组里的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结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