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16-03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比较,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课前演讲,提供空间
每堂课在授课之前,留出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演讲,他们可以选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政热点、趣闻轶事等内容。演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演讲,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评价。这样,五分钟时间成了学生创新的一个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获取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并且他们有选择的权力,即要讲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讲、怎样评论,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都不想在大家面前丢脸,为此他们会认真地去选择内容,查找并整合资料,体验独立学习的乐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然后,他们选择他们表现成果的方式。课前演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评书、小品、双簧、话剧,当然也有图文并茂和照本宣科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学生还要对演讲进行开诚布公的评论,其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教师若抓住时机给予引导,则对学生的认识和辩证分析能力是很好的锻炼。而这种评论的形式也在学生中造成了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对于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课前演讲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舞台,这有助于他们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演讲的作用应逐渐地固定和深化。
二、鼓励尝试,营造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大胆进行模拟创新。模拟创新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主动参与,进入历史情景,感受历史过程,认识历史问题,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从而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认识情感得以发展。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对历史大环境的感受程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等,都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充分利用角色摸拟创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中共,张、杨,日本,亲英美派,中间阶层和广大西北人民等。让学生结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作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之后,进行角色模拟,表明各派的立场和态度,把西安事变的问题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角色模拟,既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情感,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历史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候,学生会表现出让人吃惊的艺术创造才能。教师若能适当加以引导,把思维的火花转变成为创新的行动,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很有裨益。
三、巧设争论,激发思维
争鸣,争鸣,真理越争越明。创设讨论情境,对于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堂议论、讨论乃至辩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互相质疑、答辩、争鸣,然后老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总结,借助学生的集体智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活跃思维、扩展思维,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讨论,不但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能通过领会他人的思维,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从教师适当的点拨和理论总结中,使自己的思维得以升华。课堂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的展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调节者,使课堂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学会查资料、找证据、求事实,千方百计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证实自己的见解。讨论总结时,要全面评价学生的意见,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把富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转化为正反对立的辩论话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辩论过程中,各种论点不断碰撞,迸发出一个又一个闪烁着真知光芒的思想火花。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技巧、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也在“唇枪舌战”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一些相对复杂和庞大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团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样,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创设情境,激发意识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再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不仅能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优势。多媒体综合了音响、图像、动画、文本等多种效果,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大教学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在直观的画面中为学生巧置疑问,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endprint
五、知识网络,揭示本质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解决能力。但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由无数个看似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它的发展又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若离开了整体的理论思维,就无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也就成了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只有向学生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某一知识点的时候,知道这个知识点在整体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从而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来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离开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把无数的散乱“点”变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网络”,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在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阅读目录。这是学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的宏观学习方法,其作用就是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学习某一段历史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应先有个大概了解,如将学些什么,重要内容有哪些,在宏观上学生心中应有一个概况。而目录则表达了课本的总体结构,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因而对课本目录的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信息输入的第一步。(2)自己动手,写单元知识线索或体系。在每一单元结课之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单元的结构和线索,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钻研教材,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讲解放战争时要求学生重新编排整章体系,整理出四条线索:1.抗战胜利后民主和平与独裁内战的斗争;2.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况;3.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况;4.解放战争第三年的情况,使繁琐的历史变得简单明了。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育学生将知识分门别类整理,教师则应结合讲课内容,准备一些相应的综合题,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整体。总之,整体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全面、高效、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历史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是设计者、指导者,历史教师仅仅了解创新教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落实创新教育必须下功夫深入研究和掌握思维科学,特别是创新思维的理论,并努力将历史教学的内容、方法与之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同时以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