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经验: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基石

2014-07-03 09:55范姿姿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动手三角形

范姿姿

【摘 要】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通过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诱导学生激活经验;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提升经验;通过解决应用,引领学生变活经验,可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活动经验;有效课堂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促进学生提升经验,使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建构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学生的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活动,亲身实践、经历和思考,在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接着说:“两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正确呢?”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操作验证。结果很多学生用折纸的方法验证,还有用画图验证,举例验证等等。学生们为了说明自己的比较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抓手。这样,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实现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建构。

学生自身需求引发的动手实践才是最有效的。学生从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形成表象思维,从而建立了分数大小的模型。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自主探索——诱导学生激活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累积性,后续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获得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可以通过转化,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运用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去了解、认识新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诱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割、补、拼、移、转等方法把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借鉴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的活动经验,探索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碰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启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学习新知识,才会激活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活动经验。

三、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提升经验

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学生学习的是与他们活动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活动经验进行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充满激情和自由,体验合作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活动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四、解决应用——引领学生变活经验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失利经验反映了其认知的困惑,应成为教学的着力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失利经验,让学生在失利中成长,生成更精彩的教与学。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是这样理解“高”的:生活中,我们讲“这座楼房有多高,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这里的“高”往往是以地面为参照的,垂直于地面,这就是学生关于“高”的活动经验。而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的(也就是底),是以底边为参照的。所以,它不一定都是“竖着的”,也可能是“斜着的”。学生清楚了“数学里的高”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活动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高度出发,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有效课堂,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把活动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让学生最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依据学生经验,利用学生经验,提升学生经验,促使学生有效积累活动经验,构建有效课堂。endprint

【摘 要】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通过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诱导学生激活经验;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提升经验;通过解决应用,引领学生变活经验,可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活动经验;有效课堂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促进学生提升经验,使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建构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学生的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活动,亲身实践、经历和思考,在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接着说:“两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正确呢?”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操作验证。结果很多学生用折纸的方法验证,还有用画图验证,举例验证等等。学生们为了说明自己的比较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抓手。这样,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实现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建构。

学生自身需求引发的动手实践才是最有效的。学生从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形成表象思维,从而建立了分数大小的模型。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自主探索——诱导学生激活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累积性,后续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获得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可以通过转化,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运用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去了解、认识新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诱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割、补、拼、移、转等方法把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借鉴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的活动经验,探索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碰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启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学习新知识,才会激活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活动经验。

三、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提升经验

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学生学习的是与他们活动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活动经验进行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充满激情和自由,体验合作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活动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四、解决应用——引领学生变活经验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失利经验反映了其认知的困惑,应成为教学的着力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失利经验,让学生在失利中成长,生成更精彩的教与学。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是这样理解“高”的:生活中,我们讲“这座楼房有多高,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这里的“高”往往是以地面为参照的,垂直于地面,这就是学生关于“高”的活动经验。而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的(也就是底),是以底边为参照的。所以,它不一定都是“竖着的”,也可能是“斜着的”。学生清楚了“数学里的高”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活动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高度出发,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有效课堂,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把活动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让学生最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依据学生经验,利用学生经验,提升学生经验,促使学生有效积累活动经验,构建有效课堂。endprint

【摘 要】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通过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诱导学生激活经验;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提升经验;通过解决应用,引领学生变活经验,可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活动经验;有效课堂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促进学生提升经验,使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建构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学生的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活动,亲身实践、经历和思考,在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接着说:“两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正确呢?”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操作验证。结果很多学生用折纸的方法验证,还有用画图验证,举例验证等等。学生们为了说明自己的比较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抓手。这样,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实现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建构。

学生自身需求引发的动手实践才是最有效的。学生从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形成表象思维,从而建立了分数大小的模型。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自主探索——诱导学生激活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累积性,后续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获得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可以通过转化,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运用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去了解、认识新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诱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割、补、拼、移、转等方法把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借鉴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的活动经验,探索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碰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启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学习新知识,才会激活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活动经验。

三、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提升经验

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学生学习的是与他们活动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活动经验进行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充满激情和自由,体验合作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活动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四、解决应用——引领学生变活经验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失利经验反映了其认知的困惑,应成为教学的着力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失利经验,让学生在失利中成长,生成更精彩的教与学。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是这样理解“高”的:生活中,我们讲“这座楼房有多高,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这里的“高”往往是以地面为参照的,垂直于地面,这就是学生关于“高”的活动经验。而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的(也就是底),是以底边为参照的。所以,它不一定都是“竖着的”,也可能是“斜着的”。学生清楚了“数学里的高”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活动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高度出发,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有效课堂,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把活动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让学生最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依据学生经验,利用学生经验,提升学生经验,促使学生有效积累活动经验,构建有效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动手三角形
我也来动手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三角形,不扭腰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