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天宝 林兴发
摘 要: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相关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机电类学生的就业情况调研的结果,阐述了目前高职高专类学校中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向导
一、概述
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上。这门技术发展至今已经逐步完善成一门新型的学科,同时还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控制自动诊断技术等。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而不是单纯的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组合、拼凑,是一种1+1>2的概念。这与机械电气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
当今社会,涌现出来的设备或产品都向着可控性、灵活性等方向发展。支撑这类产品的主要技术如信息技术等也在日益发展和更新。但从现状来看,职业院校中的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是从机械设计专业或机械制造专业发展而来的,以机械控制电气化为方向,机电专业的课程形态和类型仍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课程和教学的职业指向性较弱。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产品制造方法从手工作业发展到现代机械加工,也要求一线的生产工人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现状,也要求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在综合能力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必须改革机电专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调研得知:机电专业的招聘岗位主要是针对机电类产品安装、调试和维修,这类技术岗位复合了工业控制技术、传感技术、气动与液压技术及机电控制系统技术。这要求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复合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就对就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广的适应性,又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不可少的目标。
四、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体系
综合上所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性、岗位性、实践性和地区性,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就要全面的考虑到这几个方面。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方法中,我们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一是开展区域性的市场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工作职业岗位的职责。根据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是与企业专家、技术工人举行座谈会,对工作职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确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并以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过程。
三是提炼该类岗位中的除了职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素养,如工作态度、英语能力等。
四是根据知识、能力、态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划分课程模块,并按照工作的过程加以顺序化,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是专业教师与专家、技术骨干讨论,每一模块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从而设计出符合该目标的教学项目。
以宁波技师学院机电专业的技师段“3+2+1”人才培养为例,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对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又具有机电工程方面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较强高新技术能力和取得机电工程专业技师职业资格的技能型、智能型、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确定技师培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其主要研修内容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复合技能专题、新技术应用专题、生产实习专题、教学实践专题、典型工艺系统综合专题、管理学讲座专题共六大专题的研修,并对以上每一个项目制订行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考核方法。最后的考核是通过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检查来进行的,不能纯粹考核学生技师阶段的几个专题成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前期学习成绩。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生产安全、外语使用能力等。
总而言之,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中应当注意将课程内机械加电气简单叠加的方法转化为机与电的有机整合,必须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区域对职业要求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必须充分分析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专业特点,对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归纳出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等,从而开發出适合地方区域经济的机电一体化课程。
(作者单位:宁波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