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
摘 要:近年来, 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十分不利的。城乡差距扩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多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城乡差距扩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从制度和资金供给量上化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政策歧视,还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关键词:城乡差距;原因;缩小;对策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基本保持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的发展,对建立现代工业基础,培育整个经济的强力增长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整个经济已具有相当基础后,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产业特性与差异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农村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仍主要来自农业。而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生产周期长; 受土地投资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难以形成大投入大产出的格局,其发展的局限性比较大;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长期存在,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实际价值。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本来人均土地就少,近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基础设施、工业占地以及城市用地的日益增多,农民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 13 亩,可谓少之又少,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很难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产品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一般而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于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恩格尔系数将不断缩小,
农业丰产却不丰收的现象长期存在。这就注定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即解决温饱问题后,农业的发展必然会慢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越来越小。1990 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2003 年第一产业占我国GDP 的15%,与六五??时期的平均占比34%相比下降了50% 以上,相应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却大幅度提高。城乡之间的产业特征与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村产业的发展与城镇从事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势必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也就逐渐拉大。从城乡产业特性与差异来看,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使城市的产业迅速发展,而且使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近年国家所有的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无不是紧紧围绕以城市为中心而展开。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的差距在近几年明显地扩大了。城市在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将农村远远地抛在后边,使农村望尘莫及。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在选址上,大都选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城乡结合部,城乡物质基础的差异推动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相对而言,对农业、农村的投资要少的多。国家的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差距悬殊,农村获得的支持不足城市的1/ 10,国民收入分配长期向城市倾斜,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前者仅仅是后者的1/ 2~ 1/ 3,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称。九五期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1996 年为8. 8%,1997 年为8. 3% ,1998 年为10. 7% ,1999 年为8. 2%,2000 年为7. 8%。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每年农村向城市的财政净流动超过130 亿美元。应该说,农村从整体上看经济实力薄弱,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该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促农,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可是在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行的时间过长,实际上是长期忽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少是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视的远远不够,这是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等级关系格局的影响
社会等级关系格局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传统下,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安排及其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它构成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分配的制度前提与背景。人类每建立一种制度,就是确立一种标准。制度是控制、组合与变迁社会资源的契约。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对机会尤其是对统治( 权力或获益) 机会的固定占有,都会倾向于导致等级的形成,而任何等级的形成,都倾向于导致对统治权力和获益机会的垄断性占有。资源配置
和收入分配是由整个制度决定的,因此,社会等级关系格局制约着生产、收入与分配,社会等级制度必然产生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我国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是按照等级序列高低的顺序进行的,人们的基本权利、生存条件及发展空间都深深依赖于这种社会等级关系。社会等级制度在我国具体表现为一国多制,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体制的差异大大缩小,但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仍然在发挥作用,在很多方面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在二元就业制度下,近年来虽然就业岗位实行双问选择,政府原则上不再限制农民进城就业,但一些城市在就业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不少歧视农民就业的政策,城市企业招工仍然偏重于城市居民,有的城市明确规定一些行业不准农民工进入,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险低( 工资) 的工种。同时,农民工进城就业,还要承担各种高额的办证费用。与就业制度相对应,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二元的,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其工资福利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同一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水平。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负担,而农民则承担了各种各样的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重负。就连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品也要有相当一部分由农民负担,农村的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城市,受此影响,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在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享受着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而农民包括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基本上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
(四)城乡之间的隔离
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差异都将会长期存在,城市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只要城市与乡村之间是相互开放的,各种要素的流动会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上保持相对的平衡,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就会受到一定的遏制,城乡之间也许在某个方面差距会扩大,但在另外的方面会得到相应的弥补。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向前推进,使得城市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继续对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这就使得城市人均占有资源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占有资源量却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我们的城市化走向了片面发展城市的城市化,而不是城市发展与农民城市化齐头并进的城市化,这样,城乡之间物质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会扩大。
二、解决对策
首先进行土地制度创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转移农村劳动力。城乡差距问题实际是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目前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无法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国户均耕地只有在讲究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市场机制中,现有的生产条件使农民无法从土地中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家庭承包责任制已日益显示出其落后性。应顺应当前生产发展的要求,突破家庭承包制的模式,实现土地经营权与土地收益权的分离,走集体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之路,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偏差大,44.7% 的农业劳动力只能生产出12.5% 的GDP,而55%的非农劳动力却生产了87.5% 的GDP。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
其次,在农村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国城乡差距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农业生产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风险,本身很脆弱,但它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而农民的收入不仅低而且不稳定,极容易导致因病灾致贫或返贫。所以,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教育、卫生、交通设施,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让财政支付的天平向农村倾斜,所有这些都必将促进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
再次,引进市场机制,建立有限政府。从1953年到1978年,我国在计划经济机制下安排城乡发展,人为地扭曲了城乡关系。从1978年到2005 年,市场调节功能日益增强,但政府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的调节机制,不是对市场调节失灵的地方不能及时补位,就是对本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地方越俎代庖,所以目前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允许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废除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政策; 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在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主要应发挥政府调节功能,但在缩小这些公共物品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差异时,要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城市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流向农村。
总之,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政府计划和市场配置两种调节机制的有机结合,防止片面性,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尚银.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年7 月第一版.
[2] 吴湘玲.缩小我国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行政.2007(1).
[3] 陈萍. 基于资源配置的城乡协调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