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辨伪兼论苏轼与湖州的书法渊源(上篇)*

2014-07-03 10:57刘宏伟杨国柱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元丰墨迹公分

刘宏伟,林 鹰,杨国柱

(湖州市含弘阁中国古代书画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0)

重要历史文化的传承,不只是针对某一器物真伪辨别那么简单,其中承载的文化精髓,关乎民族文化精神延续、光大的大事。一旦搞错,对当今及后世文化真谛的理解和传承就有可能发生偏差,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苏轼《功甫帖》的真伪问题曾引起广泛关注,除5000万拍卖价令人咋舌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人们对《功甫帖》真伪的求解。

一、郭功甫与苏轼《功甫帖》

根据《功甫帖》的文字内容,在查对苏轼与功甫的交往资料后,我们发现,如果苏轼书写了此帖,应该是在元丰七年(1084)七月。

功甫即郭祥正(1035-1113),字功父(功甫、公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吟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北宋太平州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人,北宋诗人,被梅尧臣赞誉为“太白后身”。

郭功甫19岁中进士,曾任秘阁校理、星子主簿。官场沉浮几十年,平生遭遇曲折。为官第二年便因秉性刚正,少年气盛而得罪上司,弃官归家。嘉祐四年(1058),23岁的郭功甫赴京师,得德化尉职,次年十月赴任。三年任满后,又回到当涂。熙宁五年(1072),郭功甫37岁,再次复出,任武冈县令,但第二年即遭谤。此后,又担任过桐城县令,并治狱历阳(今和县)。熙宁十年(1077)归隐,元丰四年任汀州通判,次年摄漳州,又获罪。于元丰七年(1084)回到当涂。

郭功甫与苏轼关系很好。元丰七年(1084)七月初,苏轼第一次来当涂,郭功甫正闲居于姑熟城内老宅。苏轼在郭功甫的款待下流连于当涂十数日,游历姑熟山水,谈论古今书画,并在郭功甫居室的白壁上画竹石图一幅(后李之仪有《次韵东坡所画郭功甫家壁竹木怪石诗》)。郭功甫当即作诗答谢,并将家中一双铜制古剑赠与苏轼。苏轼作诗回赠。根据《苏轼年谱》卷二十三的考证,“祥正元丰四年复起为汀州通判,不久摄漳州。《长编》卷三百四十四本年三月壬子纪事:‘前汀州通判,奉议郎郭祥正勒停。’苏轼过当涂时,祥正正家居。《文集》卷七十《书吕行甫墨颠》叙吕希彦(行甫)短命死去,以下云:‘功甫亦与之善,出其所遗墨,作此数字。’乃此时事。”[1](P635)郭功甫曾任秘阁校理职,元丰三年官制改革,殿中丞等四职为奉议郎取代。苏轼以“奉议”称呼,也是情理之中。

二、苏轼书法及艺术风格

苏轼写《功甫贴》的时间待考定,我们选择元丰七年的苏轼墨迹作为鉴别参照物。缺乏鉴定参照,或者参照物存疑的鉴定,其结果必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苏轼一生有诸多墨迹存世,这是大幸。但用作比照正书夹行书的《功甫帖》,要阐述清楚比较复杂:(1)公认的苏轼墨迹多为行草,有的是在书者情绪大波动的情况下书写的,如《寒食贴》,笔墨随情绪率意发挥,可遇不可求。假如换个时间,苏轼就写不出第二迹。还有些书写比较随意的尺牍,也很难进行针对性的鉴定比较,只能作鉴定辅助。况且,用作严谨鉴定参照,其本身的真伪也往往有待鉴定,会引出节外生枝的事。(2)苏轼一生的书法风格,各时期有较大变化,相通但不相同,因此,用其同时期同书体作品进行鉴定比较,是最为贴切的。

根据同时期同书体和无争议的参照物原则,我们选取了湖州市文保所收藏的苏轼法书刻石《苏长公诗帖》,作为鉴别《功甫帖》的参照。该刻石由4块组成,每块长90公分,宽30公分,厚16公分左右,共51行279字(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石碑为青石质地,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刻字精细,能基本反映原作风貌。

此碑记载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太守时,在王子立、王子敬兄弟及子苏迈陪同下,绕城郊游湖州时写的四首诗,并有序。[2](卷二十九)诗中描述,此时正荷花盛开,当在六月。所以,这四首诗应该是苏轼“乌台诗案”事发前一个月作。诗最后两句:“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一方面是作者对飞英寺仓促迎接他的众僧表示谦意,另一方面,也包含着深层含义,暗喻苏轼已感觉到风雨欲来的危机。墨迹成于元丰二年,原墨迹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毁,元祐二年重书,并刻石于湖州。此碑帖从宋代直接流传下来,是确定的苏轼真迹。书体以偏正书的行书为主,夹杂少量草书,比《功甫帖》书写时间晚了三年,基本体现了苏轼50岁左右时的书法风貌。刻石虽非墨迹,但由于刻工精准,一样能看出苏书精要。苏轼与湖州渊源深厚,苏轼到过湖州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就有4次。当时,苏轼在湖州有许多朋友,他们相互诗书往来,留下许多相关遗迹,[3](卷四)《苏长公诗帖》即其中之一。其他还有德清县博物馆收藏的《德清半月泉诗碑》(参见图6),原置于湖州墨妙亭内的《湖州墨妙亭诗碑》(参见图7)等。

苏轼书法在湖州“乌台诗案”事发前是创作准备期。黄庭坚评:“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柳诚悬”。[2](卷二十九)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他的评论是可信的。苏轼之子苏过把他父亲的学书过程说成是“少年喜二王,晚乃喜平原”。[3](卷四)苏轼这一时期的书法,既有晋人敦厚朴实之风,也有“信手”“意造”之态,还显现出抒情写意的倾向,如《湖州墨妙亭诗碑》。

湖州发生的“乌台诗案”,对他来讲是一个毁灭性打击,也是其书风转变的重要原因。苏轼贬谪黄州五年所写的作品,摆脱了对晋人风味的执着,转为自由自在地抒情写意。元丰五年写的《黄州寒食诗帖》,字势欹侧,清新秀丽,行气错落中,有一气呵成的淋漓酣畅之感。黄庭坚有跋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4](卷十一)苏轼这一时期的尺牍小品,用笔自然、奇逸,章法全无预谋痕迹,信笔书之,萧散随意,趣味无穷。

元祐时期,苏轼又回到朝廷。在朝廷的八年,恰逢李公麟、王晋卿、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米芾等书画大家汇集京师,苏轼与他们交游甚密。其间,苏轼有机会观赏宫中收藏的大量书画精品,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这一时期的楷书,就骨架和笔意来说,虽然可以依稀看出其与颜真卿《多宝塔》的密切关系,但也有其自己的特殊风范。他的字形力求圆润,颜字的横细竖粗痕迹也不明显。结字异常精美,置于唐碑之中亦毫不逊色。用笔无呆滞之态,在飞动之中有静气。这些特点都可以在晋人书风和颜书中找出渊源,但又不著迹,运化自如,达到了一种圆融的境界。

图2 《苏长公诗帖》拓本一(第一块):长90公分,宽30公分,厚16公分

图3 《苏长公诗帖》拓本二(第二块):长90.5公分,宽30公分,厚16公分

图4 《苏长公诗帖》拓本三(第三块):长80公分,宽30公分,厚16公分

图5 《苏长公诗帖》拓本四(第四块):长90公分,宽30公分,厚16公分

图6 《德清半月泉诗碑》青石原碑局部

图7 《湖州墨妙亭诗碑》残石拓片

总之,鉴定苏轼墨迹,如能结合不同时期书风特点,则更容易看到问题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欣赏书法作品。

本文在研究、查找资料及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湖州市文保所、德清县博物馆及业内同行池建峰、湛波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秉致谢!

[1]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北宋]黄庭坚.跋东坡墨迹·山谷集(卷二十九)[O].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

[3][北宋]苏 过.斜川集(卷四)[O].续修四库全书.

[4][北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一)[O].文渊阁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元丰墨迹公分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笼 子
研究成果发布 宋代广西造币技术世界领先
元丰五年宋朝进筑横山杂考——兼论《种太尉传》中的一些问题
墨迹天气上市,也许不是什么好消息
小黑螺
150公分的生活(二)等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