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崑岩 张福利 董庆典
【摘 要】通过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达到“人-机-环”的和谐,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控制;安全管理;人-机-环
焦化制气公司由于其生产特点属于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高危行业,一方面具有工艺复杂、易燃易爆、危险性大、安全隐患多的特点,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又具有较大的社会责任、事关全市人民的生活安定。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带给我们的是惨痛的教训和血的代价,它时刻警示我们做好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近期公司从造成事故的原因分析入手,对基础管理、生产现场和设备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查漏补缺,着力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到超前把握、防患未然,并逐步取得一定成效。
造成事故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有效控制,加强“人-机-环”的和谐,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一、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强化教育、培训是基础。通过对以往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生的伤害事故进行讨论分析,发现违章是事故多发的根源。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做好人的工作。首先是教育职工提高安全意识,以公司近期发生的事故作为警示教育的素材,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杜绝违章操作,深刻反省,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员安全生产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思想教育。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让职工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让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成为广大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认真组织“三级安全教育”,针对受教育人员的不同特点,从劳动纪律遵守、操作规程执行、事故案例等方面深入浅出的深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定期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安全学习教育大会,车间人员受教育率达到100%。通过上述活动深刻的触动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理念,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事事考虑安全的良好氛围。
其次是对从事不同工作和不同类型的人员区别管理、重点管理,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工人的管理是我们目前重点管理的对象,对于他们的安全上岗问题必须给予充足的重视,各项教育和培训必须到位。由于他们的自身特点,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欠缺使他们成为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三级安全教育”是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三级安全教育”重点是车间和工段班组的教育,新进入人员的车间和工段班组的安全教育必须做到“点对点”、“面对面”,不仅要进行书面的安全知识学习,而且要熟悉现场工作环境。特别是事故易发部位的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岗位工艺特点,并学会如何规避危险,学习结束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实习期间的操作监管坚持定人定责。目前公司执行佩卡上岗制度,对各类人员经过培训达上岗条件后颁发胸卡,采取不同颜色的胸卡予以区分公司正式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外委施工单位人员及其他参观实习人员,以备安检人员检查。没有胸卡的人员严禁进入生产区域。同时加大外来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按照规范查找工程合同、安全协议、技术交底、单位资质、人员上岗资格、安全教育及现场作业等方面管理上的不足,不具备资质和不符合有关要求的队伍坚决进行清理,对长期在公司施工的单位,建立详细的资料,做到有据可查。签订工程建设合同或协议时,必须要有安全协议以及明确的安全施工保障措施,安全施工保障措施要根据建设内容、特点进行细化,规定出现异常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并指定责任人和相关作业的审批程序。日常对外来施工单位在“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公司定期组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严肃处理。
再次是修订完善各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建立和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对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完善,保证规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岗位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岗位工人开始收集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查找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缺陷和不足,充实生产异常状态下的应急措施,真正做到“写所做,做所写,记所做”,使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成为职工的工作准则。同时根据管理体系要求,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合规性评价,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以及工艺、设备、设施的设计要求、使用说明等文件的规定,对照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每一条规定都有明确的出处和它的目的,使公司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受到制度的约束和规范,逐步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加强检查、监督是保证。强化安全检查执法力度,为切实整顿现场生产秩序,坚决查处违章行为,公司抽取专项资金,为公司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订制、配发专门的执法工作服和相机,使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成为公司流动、持续的执法力量,不仅强化了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执法意识,而且有力的促进了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
强化安全检查深度和频次。公司在坚持日常安全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加强安全专项检查力度,专项检查主要是针对生产过程中某一领域的技术标准、操作标准及各项管理规定等方面,对其法律、法规符合性的检查。因其在检查过程中所针对的对象专一,检查人员又是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人员,查问题找得准,解决和消除隐患的措施建议可行性、合理性高,能有效查处隐患,确保系统生产安全。同时加强基层安全检查,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细胞,班组长是生产管理的基础骨干,是企业安全管理网络的重要组成人员。他们每时每刻担负着生产和安全的指挥和监督任务,发挥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是最基础的安全管理手段。公司借鉴设备点检的经验,在基层推行“安全点检”对影响安全的事项指定检查内容和要求,定人、定点、定时检查。通过持续有效的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
二、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强化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对企业近年来多起事故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有其共同特性——是因为人们忽视了生产活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危险源(点),而又对危险源(点)失去控制所致。危险源(点)客观存在于生产的全过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你能够正视它,破解它,事故就可以控制避免,你就把握了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如果你忽略了对危险源(点)的重视,忽视对危险源(点)的控制管理,必将发生事故,导致安全生产工作的被动局面。危险源(点)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的不安全因素或人的不安全行为,它是诱发事故的成因。危险源(点)控制管理是指工作前危险源(点)的分析与工作中危险源(点)的控制。一是找出危险源(点)。二是制订对应措施。针对重大危险源,公司制定了公司、车间(部门)、班组三级检查制度。三是联系工作实际,组织职工学习执行危险源(点)的控制措施。使职工明白工作中危险源(点)的部位、场所,危险的工器具和人的行为,懂得运用危险源(点)控制措施来化解工作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目前公司生产技术部、设备部、后勤保卫部,每周要对公司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各车间部门要对自己所属区域的危险源每周检查一次,重大危险源每天检查一次,形成详细的记录,使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公司分管领导每月巡视公司重大危险源不低于一次,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每周不低于一次。
持续性地进行安全隐患整改。“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一起生产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一个事故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大量的事故隐患的存在,为生产事故的发生提供酝酿基础,同时事故隐患以隐蔽性为主要特点,并以安全状态为假象,需要我们以高度的安全责任心去认真对待。在没有人为整改因素状态下,隐患可以很快演变为事故。许多生产事故在发生前不是没有发现隐患而是漠然处之存有侥幸心理,任其发展,其结果是生产事故的必然爆发。公司积极发动职工查找身边的隐患,对查找的隐患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列出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逐项整改。整改确实有困难的,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如实上报公司,对公司重大危险源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公司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落实解决方案,以保证安全隐患的整治和清理。
强化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 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技术措施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实现生产工艺和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本质安全的有效途径,日常生产安全管理必须强化安全技术措施,考虑制订方案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的意外情况,并制订控制措施,努力实现设备、设施、作业等本质安全化。施工作业确定安全防护措施时,在现有控制标准上,强调事故化、故障化管理。公司定期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实施安全技术革新,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事故、预防职业病。
三、消除作业环境的缺陷
强化安全警示标识管理。生产作业环境的改善将会大大减少人的失误。但是人们在优越的环境中工作可能会产生麻痹、松懈的心理。这就要求在生产作业现场的适当位置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安全标语和安全警示牌。使之能够时刻提醒职工应注意什么、禁止什么、增强作业者的安全意识。公司结合岗位特点,将岗位的危险源、事故触发条件、事故危害和防范措施等纳入标识化管理的内容,制作了300余块警示牌和标语等,营造安全管理的浓厚氛围,做到重点突出、直观性强、引导警示性强。
确立安全责任区和作业区的整洁。公司领导分别划定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区,平时在做好自己分管工作的同时,与责任区内的部门负责人共同分析责任区内的安全生产现状,参与车间安全管理,查找安全管理漏洞,实现安全生产。公司在基层单位推行岗位安全责任区,让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职工身上,形成全员参与互动的管理模式。日常推行“5S”管理模式,通过持续改进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五个环节,实现作业场所宽敞明亮,通道畅通,物品储存明确,定置管理,设备维护检修后必须清理作业现场,恢复作业现场的良好秩序。通过作业场所的有效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总之,安全管理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纵要到底,横要到边,永无止境的管理,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创造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的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生产经营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崔崑岩(1970-),男,副经理,国家注册安全师,从事焦化安全生产管理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