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利弊分析

2014-07-02 02:55张春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举制弊端作用

张春梅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官吏选拔制度,它改变了只有贵族豪门子弟才能进入各级政府管理国家的腐朽制度。此后,只要有知识文化,平民乃至贫民都可以做官,在看到科举制的积极一面,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后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科举制;作用;弊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79-01

科举制就是分科考选文武官史后备人员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萌芽于汉,创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清明则不断走向衰落。科举制从创立,到1905年被废除,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古代实行最久,最完备,最主要的选才制度。

(1)促使国家实行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向社会开放。科举制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投牒自进。读书人不论门第,都可以报名,各级官吏没有阻挡或干预的权力,除依法判刑的罪犯,倡优之家,商皂吏之第和父母丧者不准参加外,其余读书者均可参加。有些朝代为了防止官宦之第科场作弊,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做了一些特殊的规定。如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专门下令,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称以闻,今覆试之,自是,别名儒臣,于中书复试,合格乃赐第(《宋史·选举志》)。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豪门世族对选举的垄断,大大拓宽选才任官的途径,使大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甚至普通平民子弟有了参政的机会,体现了不拘门第,均等竞争,公开考试,优胜劣汰的基本特征。

(2)抑制了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以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经过科举制选拔了一批批有用人才,如政治家于谦,思想家李贽、王守仁,科学家徐光启等名臣。历史证明,科举制选官以来,历代有作为的良臣贤相多是科举入仕的学优者,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方其取以文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君笃意,以谓莫此之尚(《新唐书·选举志》)。

(3)创造出社会公认的为官资格。科举总结以往的恩萌世袭,养士,九品中正等经验教训,把文化水准作为首要条件,还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一种有喜有忧的引导。无数士人为了得登天子堂,千里万里尽传佳名,是在寒窗苦读,像范仲淹那样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宋史·范仲淹列传》)。社会舆论及新人才观念,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质,一切以程文去留,参加考试者,必须熟读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必须掌握较广泛的历史知识,促进封建知识分子,能以史为鉴,审时度势,悉心施政,比如唐代,在各级官吏中,现有姓名可考,稍有名气的文人,就有2000多人,真可谓群英荟萃,可以说科举制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

然而,科举制在许多方面也暴露出了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尤其后期,不断走向僵化腐朽,弊端丛生,很大程度上毒害了社会。

首先,引导读书人严重脱离实际,读书人为束发总角开始,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经历多年寒窗之苦,学到的只是脱离社会,僵化无用的教条,不仅与居官所当为之职事,无联系,对社会生活也无益,使本来脱离实际的中国读书人疾患更深,不少读书人,虽然名之日士,而其实则一物无知也(《国文录外编》)。且封建读书人都自命不凡,轻视人民群众,轻视生产劳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特别视科技为邪门歪道,不屑问津,长期推行科举制是造成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束缚了读书人的个性和才能发展。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儒学经典为内容。种种清规戒律把应试者限制得死死的,一切必须按照规定的框框,如稍有背离,不仅功名无望,还可能因之得病,于是呆读死记,一种扼杀了他们的思想和聪明才智。

第三,重文轻品德,为利益熏心的野心家进入国家机构掉调开方便之门。无德无才不足以成事,无才无德必多败检。北宋末年,被朝野上下斥之为臭名昭著六贼中的二贼蔡京,王敷。南宋的大奸臣秦桧都是进士出身,充分说明了用人必须以德为本,科举制恰好在这方面留下空档。

第四,科举考试的清规戒律导致选官工作上的不少失误。实行不久,便渗人清规戒律,愈演愈烈,使一些真才实学者名落孙山,一些才学并不出众的人独占鳌头,发生奇闻怪事。其中名字奇闻最多,道教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的皇帝也姓李,因之道教在唐代十分受重视。又如李贺因避父名讳一代奇才被断送政治前途,是科举制奇闻中又一奇闻。

第五,助长了封建文化教育的畸形发展。科举必须由学校,而学校起学不可由学校(《明史·选举制》)。学生只死度呆记,学习封建社会的令行标准,懂得一些空洞的经邦治国之道,其他一切学问皆摈弃不问,读书人知识机构极端不合理,自然科学几乎成为空白。

科举制较之于世袭制,推荐制、九品中正制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但是,它的后期却走向了反向。我们既不能以它后期发生的问题而否定它前期唐宋时期的成就,也不能以它前期的成就来掩盖后期的问题。就科举制前后来分析比较,后期走向腐败衰落,主要问题在于考试命题,人选标准,考生来源及其素质三方面。继而,唐宋的科举考试能成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良策捷径,进而推进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明清的科举考试竟变成扼杀人才的桎梏枷锁,进而变为阻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障碍。所以对科举制要全面评价,不能以偏概全,客观看待科举制。

参考文献

[1]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2.

[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罗干.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J].法治与社会,2007,(11).

[4]许静.中国科举制的弊端及影响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5]孙德玉.论科举制考试的历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举制弊端作用
古代的考试
跟踪导练(四)
“科举”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