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虹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1 激发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维
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意注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能很好的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其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因此,课堂上应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思维。演示可以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让学生先画一个角后,我让学生思考:怎样比较所画的角的大小。让学生四人一组操作、讨论,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找到了方法,而后让个别学生上台在投影上演示,把画的角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奇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学生对车轮是圆形而不是正方形觉得好奇,想弄个明白,如果教师随便介绍一下,便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认识到车轮的轴长则是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相等,这样,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这样,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顺应了内心的需求。
2 精心设计,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练习中要努力创造活跃学生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感性经验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比较、学会分析和综合,从而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例如:五年级学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来又转来几名学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女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盯住女生人数这方面想,在小学知识范围内就很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男生人数没有变,原来占总数的8/15,后来因来了几名女生,男生人数就占16/31,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3 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体会到“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主动探索,从而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张大纸片、尺子、剪刀,做好长方体后,算一算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这里的学具纸片成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很多同学都能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自己动手,按要求做出长方体,并计算出了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老师再讲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学们又很快归纳出了好几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学得积极主动,而且问题研究得很深入,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在思考中学会数学,在主动探索中学会数学,也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4 摆脱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表明: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这种思维活动不受任何有意识思维所具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就可最为自由地去作出各种可能的组合。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必须开拓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或某一方法上。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途径有两条: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樣化;在几何图形的求积中,找不同的解法等。第二,应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如果动物园的门票每张10元,某校组织48名同学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这一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增加数学直觉的能力。
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小学生思维的速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