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仿生设计与我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

2014-07-02 10:37顾丽娟
中国美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仿生自然理论

[内容摘要] 仿生,在世界工业设计界曾风靡一时,服饰设计也受到仿生学的影响;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研究仍是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用我国传统的“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艺术创作理论对于解读、研究和推动包括服饰设计在内的仿生设计,不无禆益。

[关键词] 自然 仿生 设计 理论

仿生学,作为属于生物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边缘学科,形成于现代科技形势下的20世纪;现在人们仍在对其进行系统探索和深入研究。将模仿蝙蝠的听觉器官和苍蝇的视觉器官的仿生设计用于雷达导航、导弹制导、声纳探测及高分辨力的光学仪器等等,这是众所周知的仿生实例;而运用于服饰领域的仿生设计——作为仿生学分支的服饰仿生,虽然其系统研究于现代才正式开展,但在中国古代,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形态和色彩用于服饰设计,却有着漫长历史。例如,极具古代服饰特色的勾腰际络物的带钩,其形状不但具有仿生意味,而且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现藏哈佛大学佛格博物馆的带钩,一种钩为兽首形,另一种钩为龙的形状,且一端饰有一个葫芦;还有一件洛阳金村出土的带钩,形状如兽,两端有两只小鸟相对,工艺精致且造型优美。

在我国几千年的服饰史上,具有典型仿生意味的服饰要属清代。鱼鳞百褶裙是清代妇女常穿的服装,一首诗歌曾作这样的描写:“凤尾为何久不闻?皮锦单袄弗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折裙。”

在清代,贵族妇女都戴一种被称为“大拉翅”的帽子,外形似飞鸟翅膀,以仿生造型而增添贵族服饰的雍容华贵。而开衩袍服则是清代男装中的主要礼服。这种袍服又称“箭衣”, 其开衩外形的初始功能是便于骑马射箭;尤其是马蹄形袖口,平时袖口翻起,行礼时则放下,被视为满洲贵族服饰特征。当时的满族在入关之前是马上民族,马匹是满人形影不离的伴侣和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由此决定了这个游牧民族特有的审美倾向——以马的外形特征设计服饰,成为当时最为直观的仿生设计,故出现了我国自古以来朝堂上前所未有的马蹄袖服装。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在清代崇德年间,有人劝清太宗皇太极放弃本民族服饰而效汉人衣冠,遭到皇太极训斥:“我国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此后,马蹄袖深受满清贵族重视,一般士庶若穿无衩之袍而权作礼服时,也须另装一副马蹄袖,以纽系在袖端,礼毕则解下,这种袖子被称为“龙吞口”。

马蹄袖、开衩袍服和“大拉翅”帽这一类仿生服饰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其款型不仅符合游牧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还维系着清朝贵族阶层对自己祖先的怀念和崇拜;而且随着这类满族服饰在华夏大地的推行,也昭示了清朝统治阶层对大中国一统天下的权力覆盖。

在欧洲服饰数千年的发展史上,服饰的仿生设计可以说早已有之;但将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用于服饰设计,是发轫于19世纪后半叶。当服装业于20世纪进入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大生产时,由于服装设计师这一专业队伍的形成,服饰仿生设计成为设计师们发掘的一个新天地,并为之不断探索和开拓。众所周知,意大利服装设计师艾尔萨·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就是以她成功的仿生设计作品享誉国际时装舞台。

维特和埃米的服饰仿生设计也令人瞩目,他们采用常见的植物外形进行设计,获得巨大成功:如把洋白菜和莴苣装饰在绿丝绸做成的钟形圆顶狭边帽上,其仿生手法新颖别致,可谓前继古人,后启来者。

设计大师巴伦夏加(Cristobal Balenciaga)的代表作是参考南瓜外形设计的袖型,宽大的南瓜袖和后臀部的大蝴蝶结衬托出女性纤细的腰身,给女性的裙装带来新的装饰美感,因而深受妇女青睐。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on Dior)发表了以郁金香这一花朵外形为基础的裙款,给国际时装界以巨大震动,被舆论界誉为“追回失去的女性美”;至今,这一裙式在世界各地仍被妇女推崇,继续保持着其仿生设计的迷人魅力。设计师古亥格,经常运用荷叶外形来装饰服装,用以表现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总之,近年来服饰的仿生设计越来越以其独特魅力与审美取向引起国际时装界的关注。

在我国,仿生设计也以其独创的生命力展示在服装艺术作品中,如设计师刘洋设计的螺形帽和吴海燕设计的香蕉裙,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仿生造型之处,自然界天然色彩的奇异功能也给人类带来了惊喜和启示,促进人类对服饰仿生色彩的开发和利用。

早在19世纪末,英国军队和布尔人在非洲丛林交战,结果英军大败。经分析,英国军服是鲜艳的红色,于绿色丛林中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十分醒目;而布尔人的穿着却涂有黄绿色,与周围环境色调一致,难以辨认,所以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动袭击,打得英国人措手不及。于是,后来英国和其他国家的陆军军服也都改用草绿色和草黄色。

服饰仿生设计大多是以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为参照对象,以其形状、色彩为标本,开拓思路进行仿生设计。在仿生设计中,有的是借鉴动物、植物完整的外形,有的则是取其一个局部,这当然是能引起设计师视觉美感并且被认为是最美的部分,獐头鼠目之类让人感到丑陋的形象一般不会予以仿效。

仿生设计就参照对象而言分为两类。

一、以动物外形为参照对象的仿生

在我国农村,儿童所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兔儿帽,造型稚拙,色彩鲜明,富有民间趣味和装饰美感,在一针一线中寄寓了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愿望,把孩子打扮得虎头虎脑,活泼可爱。在红河一带,彝族姑娘非常喜欢戴鸡冠帽;这种帽子由1200颗银泡绣制而成,戴在头上宛若雄鸡晨啼,姑娘们把它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

在舞台服装中,以动物为仿生对象的造型设计也很多,例如我们熟知的天鹅舞中的天鹅裙、孔雀舞中仿造孔雀羽翼的孔雀裙,再加上婀娜多姿的舞蹈,显得美不胜收;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一场戏中角色的蝶衣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我们的都市生活中,蝙蝠衫的蝙蝠袖是时尚女士欢迎的服饰,带给人一种随意、休闲之感。过去西欧男士参加晚宴或舞会,穿的礼服常是富有优雅情调的燕尾服;如今虽然这种款型已不常见,但乐队指挥仍穿这种服装,显得高贵典雅、气质非凡。作为西式领结的深色蝴蝶结和作为姑娘发带的彩色蝴蝶结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前者庄重,后者活泼。

二、以植物(包括果实)外形为参照对象的仿生

多姿多彩的花卉世界总是给仿生设计者以多种启示:如郁金香裙、郁金香袖,在西欧贵族女子中备受青睐;如荷花、玫瑰,也是服装仿生设计的模仿对象;瓜果是食品,当人们剖瓜食瓤之后也许会想到,将这一“外壳”扣在头上是一顶合适的帽子——故清朝民间出现了瓜皮帽;在国外,有人从南瓜的外形上得到启发设计了南瓜裤,也曾风靡一时;还有我国古代的葡萄扣,可谓中国服饰一绝,用它扣结衣服不易脱落,而解开时又很方便。

仿植物叶子设计的服饰不胜枚举,最典型、最常见的要算荷叶边了。再有,经过研究分析成片植物的色彩制成的迷彩服已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

服饰的仿生设计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关于这一领域的系统理论还很薄弱;笔者认为,在此方面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的创作理念,这对于服饰设计的构想与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服饰设计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从事者的工作必须具有独创性,其设计方案必须内容充实、款式新颖才有生命力,否则其作品就如过眼烟云。在设计活动中,人们经常会提及“灵感”一词,灵感来自哪里?灵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灵感来自大自然,所谓“师法自然”正是有效的方法。

南朝梁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盖自然耳。”[1] 刘勰这段论述,主要说明文学创作要立足于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有许多相通之处,上述论点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具有更为直接的重要意义。

生活是启发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最好素材,自然物体的建构秩序是设计形式最重要的参照资源。大自然中蕴藏着视觉形象的所有构成要素。如果说“虎豹炳蔚、草木贲华、云霞雕色”是宏观世界的自然呈现;那么可以说通过高科技手段观察到的微观形象更是具有非凡之美,更是令人大为震惊,拍案叫绝。例如高倍放大镜下的胆固醇醋酸盐结晶体,简直就是一块色彩艳丽的丝绸提花织物,用“无待锦匠之奇”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自然设计”理论是20世纪兴起的重要设计理论,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将“来自自然的形式”作为设计课程的重要研究课题,真是明智之举。

许多实例说明,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而且还给我们以自然美的启示,成为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然而,仿生设计并非机械模仿,并非单纯地对自然形态照抄照搬,而是从某一自然形态得到启示,是经过巧妙构思的再创造,从而设计出新颖优美的服装。仿生设计,究其构思的灵感来源,是对自然的模仿;但成功的仿生设计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属于仿生设计的服饰已不再是简单模仿自然物,正如蝙蝠袖、燕尾服、虎头帽绝不是蝙蝠、燕子、老虎原有形象的再现。

唐代书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 这一不朽名言,不仅用于指导古代的和当今的国人绘画,还可以作为一切艺术创作的纲领,同样适用于指导我们的服饰设计。“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感悟。古代名家告诉我们,自然的美不等于艺术的美,不能机械地照抄自然,必须经过感悟后的重新构思,方有可能创造出艺术形象来。东晋书画大师顾恺之曾精辟地指出“迁想妙得”[3] ,设计师面对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素材,只有通过自己的神思妙想,才能决定如何采撷、取舍和怎样进行艺术加工,而最终设计出优美独特的服饰来。

(顾丽娟/江苏省演艺集团)

猜你喜欢
仿生自然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蜗居——休闲沙发设计
基于多种仿生原理的水汽凝结器的研究
一种仿蝙蝠扑翼飞行器的设计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