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书美 悠悠我心

2014-07-02 22:33吕敬人
中国美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师文本

吕敬人

2014年2月初,我受邀担任2014“世界最美的书”国际评委。这是1989年经历了东西德国合并后,由原东德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奖与原西德法兰克福“世界最美的书”奖合二为一成“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比赛事后,首次邀请中国大陆的设计师担任该活动的评委工作。近年来,中国的书籍设计在国际出版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评价,这说明我们的书籍设计水平正在被国际出版界关注。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设计者将“装帧”概念逐步向“书籍设计”观念的范式转移后,给中国的书籍艺术设计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自2004年上海新闻出版局组织中国最美的书参加这一国际赛事,已有13本中国的书籍设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其中包括1金、1银、2铜和9个荣誉奖。我想,这是组委会邀请我代表中国来担任评委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书籍设计师,我甚感荣幸。

本次赛事共有30多个国家的567本书参评,均为各国2013年评选出来的本国最美的书。经评委两天近20个小时的紧张评审,9个国家的14本书摘取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的桂冠。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有两本图书获此殊荣,由小马哥+橙子设计的《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和刘晓翔设计的《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分别荣获铜奖和荣誉奖。我感到这和一个体育健儿参加奥运会或一部电影参评奥斯卡奖一样,为国家争得荣誉,是值得自豪的事——如果因此有更多的人拿起书来品读书卷之美,我们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我担当过多次国内外赛事的评委工作,但这次评选经历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大的收获是感受世界各国的高水平设计,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其次是了解体验了整个评选机制与评审全过程,对照出国内评审方法的不同。每个国家的书都是该国评选出来的最美的书,各国均有雄厚的实力,水准不差上下。这次参评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众多好书中选出最美的书有多困难,获奖的书确实称得上最美,但是没有获奖的书未必不符合最美的标准。无奈的是奖项实在太少,获奖率连3%都不到。有些好书没能入选,从手边流过,很是可惜;但最后的评选结果是经过评委们反复讨论甚至争论后投票的结果,少数服从多数终究是评选规则。毕竟每个评委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书的设计审美都有不同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讲,留有遗憾是正常的,评判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评奖的第一天是评委们先看书,一天要看8个小时。我们在图书馆食堂匆匆吃完午饭接着看,看完后,每个评委领到14张不同颜色的票(色条),当晚投出自己认为最美的14本书。第二天,每个评委对自己投票的书向所有评委陈述理由,有一书多票的情况,每位赞同者都要说明自己的理由;接着对每一本书的去留举手表决。经过好几轮反复的斟酌讨论,桌面上留下的书越来越少,气氛也越来越凝重。要优中选优,难度越来越大,大家担忧的是怕把好书选下去。评委们咬着牙,忍着痛,眼看一本本书被淘汰,最后剩下了14本,时间仿佛突然停滞了。评委们谁也没有作声,想来大家都在暗自为一些好书的离去惋惜与不甘。此刻,评审主席提议,每个评委可以从前几轮曾淘汰过的书中挑一本,加入已选出的14本中,重新参选。评委们再次将入选的书一本本申述讨论,举手赞成或反对,少数服从多数,最终14本2014年度的世界最美的书尘埃落定,几本好书被挽救入选获奖,几本好书心不甘、情不愿地出局,遗憾难免,这就是评选。但留在桌面上的还是可以成为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代表,大家鼓掌通过。接着再次投票选出金页奖1本、金奖1本、银奖2本、铜奖5本、荣誉奖5本,以分数多少定出奖项。而我认为,其实它们之间的差别真的是微乎其微。评审结束后,每一个评委当场都要对14本获奖书写上自己的评语。这一天,我们从上午9点连续工作到晚上10点多,隔壁房间备有咖啡和茶点,大家随时可以充饥。

可以看出14本最美的书的封面并不那么“光彩夺目”,说得不好听,都有点灰头土脸,并没有亮丽的色彩。评委们坚持认为,书籍审美不是单一的装帧好坏,外在是否漂亮并不是主要选择,标准应是根据书的整体来判断评选特别强调一本书内容呈现的结构创意、图文层次经营、节奏空间章法、字体应用得当、文本编排合理、材质印质精良、阅读五感愉悦,其中最看重编辑设计思路与文本结构传递的出人意表,以及内容与形式的整体表现。

获得金页奖的《MERET OPPENHEIM》是瑞士设计师的作品。这是记载一位艺术家生平的传记类读物,该书沿着主人公的生平轨迹的叙述构架,插叙插议式的图像铺垫,主文本与辅助文字的穿插编排,充满历史感的书信笔迹,打破常规的体例安排,使该书内容丰富但读者的阅读感受却十分清晰。多种内文纸的应用和封面布面单色平装简朴而不失高雅,给人的第一眼视觉感受与第一次触碰就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获得金奖的是德国设计师的《Buchner Brundler》,这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在这本书中,海量的信息被逻辑严谨地整合成有序的阅读系统。解析建筑的结构图采用微薄的纸张通过不等长度的折叠,在书口形成递进式阶梯检索方式,既合理又新颖,并与正文的严谨编排形成有趣的节奏对比;图文印制的高质量体现了该书的高品味,繁复交错的巨量信息并没给读者带来负担,反而能引发其阅读兴趣。这是一本典型的德国理性主义的设计,严谨到毫无瑕疵。

获银奖的《Katalog der Unordnung》是获得该奖项图书中的一本,全书多种字体混合应用,版面编排却几乎达到完美的表达,不可思议的无序与有序的对峙,产生了富有挑战性且又能达到理想和谐的阅读结果。露背装订便于书页展开,该书的设计给人带来一种轻松的愉悦感。

获得铜奖的《79 97 LANGE LISTE》以大量购物的票据组合成文本,配合1979年至1997年在意大利生活18年的社会、文化、家庭、个人的照片,连接近20年时光变迁、社会百态、亲情友情的历史涓流,其主题叙述的切入点非常独特,编辑设计力量的投入也很大,将琐碎的生活记忆与国家社会进程有序地贯穿起来,其特有的开本让读者有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趣味。

《KEIKO》是这次获奖图书中唯一的一本纯画册,设计者将造船厂的主题演绎成一块(本)金属板。不留空白的全黑摄影作品充斥所有页面,三面书口全部涂成黑色,体现了金属船体沉重的物质感和存在感。摄影作品印制强调黑到极致的强烈对比,阅读时似乎能听到金属碰撞的声音,真是一本富有音感的书籍设计。

《SOM FRA MANGE ULIKE VERDENER》是一本纯文本的书籍设计,但并不简陋。除了讲究的字体和严谨的排版,巧妙之处是对标点符号的图形化处理,以及与图形符号相对应的黑色章隔页,给纯文本的阅读带来节奏感。主文本与注释文的处理堪称匠心独到。封面上的弧线与内文隔页形成有趣的连贯,全书在宁静中略带诙谐,不事张扬却引人耳目。

小马哥+橙子设计的《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为中国赢得铜奖。这是一本充满戈壁温度和泥沙气息的书,以笔记本的装帧形式将画家体验生活和创作的过程用书籍设计的独特语言真切地娓娓道来,丰富多样的编辑方式,独特的体例设定,不同的纸质触感,给了读者亲临实地的体验刺激,可以看出设计师对文本信息的掌控力和奇妙的设计想象力。

《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由刘晓翔所设计,这是他第三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该书以三联折的编排手法贯穿整本书的阅读方式;书中对图像精心的拍摄和用心的布局使每面翻折被打开时都会引发一个个惊喜;书内隐藏着看不见的节奏韵律,结尾处的将全书信息矢量化的分析图表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看点。该书是设计者与出版人默契配合的成功案例。

可点可圈的书还有很多。遗憾的是,设计非常优秀的一些书如俄罗斯的《俄罗斯历史》、波兰的《世界地图》在评选的最后环节被淘汰,遇到同样命运的还有奥地利的《未来菜谱》、挪威和西班牙的儿童读物等等。获得三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的依玛·布设计的特大体量的书因设计者已多次得奖未被入围,评委似乎有意“怠慢”大书、精装书而亲近纯文本的小书。那些光有漂亮的书衣而内文平平的书也只有靠边站的份儿了。

体现书籍美感的设计,不仅要结构新鲜,要有翻阅的质感,还要讲求细节。评委经常提到书籍的音乐性,指的是设计叙述要有节奏感。中国选送的《文心飞渡》是一本设计非常精致用心的书,博得许多评委好评,但由于整体版面结构过于程式化,稍稍缺乏节奏变化而被淘汰出局,令人扼腕。西方的评委对中国书籍设计艺术有较高的评价,他们看重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比如竖排文字,在很多评委眼中就是东方韵味的表达;但评委们一致认为,设计的传统性一定要与当代性融合才能体现设计者的功力和水平。

自中国的书籍设计参加“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比10年来,中国除2013年没得奖外,其它年份均有获奖,每年14本“世界最美的书”中都有中国设计的书的身影。应该说在成绩面前我们一直没有放松观念上的与时俱进,进步自不用说,但我们还要看到很多不足。比如大多数设计循规蹈距,体例结构十分单一,阅读设计创想不够,编辑设计语法欠缺,视觉语言程式化、简单化,中文字体应用粗放,双语编排很不讲究,印制只看大效果而不注重细节质量,最典型的是过于注重外在书皮而缺乏内在叙述力量的投入……所以我们尚有进步的很大空间,须不骄不躁,继续努力。

如今我国一年大概出版30余万种书,在世界出版物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许多书籍设计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多辛劳。但设计效果真正上佳的书与出版总量相比,其优质的比率并不高,与我们出版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期待未来少出一些不必要出的书,一方面省去大量人力、物力、心力的付出,另一方面还可节约自然能源;应加大力度出些精品美书,提升全民阅读审美水平。我们的设计师应该逐渐从书籍的外在书衣打扮中走出来,和编辑、作者来共同探讨一本具有最佳阅读传达结果的书,设计者要对书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对文本的叙述要有不同的编辑切入点,用心的设计师可能会成为文本传达的参与者,甚至是第二“作者”。

我们有很多设计师并不见得是水平差,但受制于比较固态的装帧思维和委托人强烈的商业诉求,使得自己的设计能动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在一些设计较为先进的国家,他们的出版社有艺术总监,但基本上不设专职设计,书籍的设计主要依靠社会力量。编辑们都成为图书的“制片人”,他们是具有综合能力的策划者。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设计师的了解。对印制技术的熟悉程度都比较高,我们中国的编辑与之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觉得中国出版物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待于改变落后的设计观念,还要面对出版与编辑意识落后的现实,还有常被我们忽略的形而下的每一个工艺细节,而编辑设计给书籍设计师提出了更严格的素质要求和更高的跨入门槛。装帧与书籍设计不是名词称谓的差异,两者是折射时代阅读文化的一面镜子,这是提升中国书籍艺术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问题。

莱比锡是一座富有魅力的文化都市,有着悠久的书卷历史。莱比锡国家图书馆是德国人引以为豪的人文遗产聚集地,这里收藏着大量国宝级的史料文献,还有弥足珍贵的艺术图书。2010年,我曾带清华美院的研究生到这里来参观,仅仅浏览部分藏品,就足以让我们惊羡不已,有一种神秘感令人难以忘怀。这次以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委的身份踏入图书馆,又使我多了一份亲近感。两天的闭关评审很辛苦,但收益良多:东西文化的碰撞,同行专业的交流,对世界各国优秀书籍设计艺术的饱览及由此对我们固有观念的冲击,让我觉得很幸运。坦白地讲,去德国前,我忧心忡忡,生怕中国的书评不上,我回国“无颜见江东父老”;评上了,又担心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虞。经历了公平规则下的公开、反复、论证、评审,中国图书的设计在567本书中脱颖而出,获得14本“世界最美的书”奖中的两本,展现了自身的魅力和实力,我问心无愧。看到中国的书籍设计同行们的作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奖,为国争光,为中国的设计人争气,我觉得很自豪、很幸福。

推开图书馆装饰着古老花纹的沉重铁门,迎面吹来一股莱比锡的2月里的寒风,而我感觉内心特别温暖。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师文本
小小设计师
鲁迅与“书籍代购”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书籍
推荐一个设计师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