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新书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4-07-02 20:36郭青
中国美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民美术出版社胡同艺术家

郭青

2014年3月7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新书研讨会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11层会议室召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处处长杨芳,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部主任张贤明,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总编辑林阳,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陈允鹤、原副总编辑李文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吕晓;部分人美社老艺术家的家属代表:程莉影女士、苏戈女士、任梦龙先生、任萍女士、秦璋先生、萨共旗先生、邵东安女士、古安村女士、卢援朝先生、黄大刚先生、王维成先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部分新老编辑人员以及媒体代表,共同参加了会议。

2013年,随着人民美术出版社办公地址迁至北京东三环的双井桥畔,“北总布胡同32号”这个与共和国第一个艺术出版机构——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命运几十载的院落,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这个于古朴中透着淡雅与墨香之气的小院并没有在一片瓦砾与浮尘中堙没;相反,它更以一种充满着怀旧和文艺气息的集体记忆永久地沉淀在“人美社”几个字的背后。正如汪家明社长在本书序言中所写:“在这个院落里,曾经留下齐白石、徐悲鸿、胡愈之、胡绳、郑振铎等文艺大家的身影,更不用说萨空了、邵宇、邹雅、徐燕孙、卢光照、古元等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开创者,以及后来加入的曹辛之、黄苗子等一大批艺术家、编辑家……有了他们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做的业绩,它就载入青史,永远不会消失。”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们从不同角度高度赞扬了《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一书的出版,认为这本书为广大读者近距离地感知艺术大师的魅力与情怀提供了详尽的素材,并且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生动地呈现了共和国美术出版史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发展史。

汪家明在会上说:“这是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历史的一次重要尝试。这个尝试由于作者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子弟并在本社工作而有了特殊意味。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开创者们,以及后来加入的像曹辛之、徐燕孙、黄苗子这样一大批艺术家、编辑家,他们最初在北总布胡同32号工作的时候大多只有三四十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如果没有以上诸位前贤,北总布胡同32号就是一座普通的、而且被不断改造和逐渐破败的院落,就不会有那一本本流传全国的书籍和刊物,这些书籍刊物就不会进入无数艺术家和广大群众的记忆。如今人美社搬家了,北总布32号这个旧址将不复存在,但是有了诸位前贤,有了他们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做的业绩,这个32号就被载入了史册,永远不会消失。”正是老一辈艺术家和出版人,用他们的心血凝聚而成人民美术出版社熠熠生辉的品牌。

杨芳在回顾人美社以往的辉煌成就时候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可归结为三个“得益于”:一是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利的保障;二是得益于一大批艺术精英的汇集和不离不弃;三是得益于出版精神和文化担当的秉承和发扬。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但能看到人美社的一段历史,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李岩在研讨会上高度赞扬了人美社这些年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人美社在恢复传统、保持出版主业的发展的同时,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有所拓展。北总布胡同32号是承载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地标,这本书中所讲述的12位艺术家的精神将会得以继承和延续。

沈鹏先生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但他特意为此次活动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谈到:《北总布胡同32号》的书名很好,老艺术家们给我们许多值得注意的启示:一、特别重视为大众普及美术知识服务;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三、深入生活;四、互相切磋,团结一致。以上这些优良传统在编辑队伍中、在整个人美社都有突出的体现,值得发扬光大。

一早赶来的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会议上发言:我看了林阳这本书,非常感动,不仅因为本书具有的怀旧情绪,主要是因为他写的这些人和事感动了我们。这些老艺术家当时在北总布胡同32号这个地方互相切磋技艺,在业务上互相沟通,形成了人民美术出版社总体的文化艺术气氛,产生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丰厚成果。北总布胡同32号原来是中央美院前身——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北总布胡同32号》书里描写的艺术家有些是人美社成立时的创始人,有的是后来社里的主要骨干。他们创作出的作品至今仍然感动着我们,包括一些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这在美术史上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人美社出版的书,总的来说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艺术创作、为艺术实践、为艺术理论研究服务,这个宗旨一直是人美社所坚持、所遵循的,也是我们对人民美术出版社表示敬意的原因。

前来参加会议的北京画院代表吕晓在会议上说:北京画院跟人美社有一种深厚的情缘,这本书中提到徐燕孙先生是北京画院的第一批领导,曾担任副院长;像王叔晖先生、卜孝怀先生还有刘继卣先生,他们都是画院的院外画师;卢光照先生是画院荣誉院长齐白石先生的高徒;画院编辑的《中国画》杂志,最初也是由人美社出版的。前几年画院还跟人美社合作了出版了《20世纪北京绘画史》,这是填补学术空白的一部著作。人美社会有如此深的人文氛围,是因为有一大批学者、一大批画家,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邹雅先生的夫人苏戈女士充分肯定了这本书的书名《北总布胡同32号》,认为用这样一个名字可以引导大家走进了北总布胡同32号,让大家急切想进入这个院子,了解人美社这些艺术家,了解人美社的工作人员,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以及为美术出版界所做的贡献。她还谈到了人美社是第一批介绍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精品的美术出版社,当时把国外的艺术经典介绍给国内,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人美社工作的这些老艺术家,大多已是非常有名气的艺术家,来到人美社做编辑是非常寂寞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淡薄名利,来到人美社做编辑工作,认认真真地、默默无闻地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贡献,这种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任梦龙先生畅谈了他的父亲任率英先生和他本人与人美社的真挚感情,以及与书中提到的一些老艺术家接触的往事,感情质朴,充满深情。他特别谈到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的前辈们,他们没有大画室,没有高工资,没有高职称,但是他们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

邵宇先生的女儿邵东安女士在会议上说:这本书真实客观地记录和挖掘了人美社前辈的踪迹,通过这些人物积累了人美社的历史,这说明有60多年历史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是有血脉传承的,是不会断根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不仅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璀璨的明珠。

古元先生的女儿古安村女士充满深情地说:看到林阳先生这部《北总布胡同32号》,我的感觉是幸福的童年又在我眼前回荡。前辈大师的背影虽然远去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又见到他们了,感谢林阳先生写了这样一部充满感情的书。

人美社老领导陈允鹤认为这本书会在新中国的文化史、美术史、出版史上留下很有价值的篇章,他也希望这不是唯一的一本,还会有二集、三集继续下去,使得这本书和人美社的资料更加完整,给我们后辈留下宝贵的资料。

原人美社副总编辑李文昭先生回忆了与十几位老艺术家们相处的日子,他说:本书展现了12位创建本社的老领导、名画家、编辑出版家,展现了他们毕生为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创下的丰功伟绩,同时展现了他们对后辈在各方面给予的无私的培育和关爱,他们优秀的品格是我们学习传承的榜样,更是引导我们事业向前发展的精神力量。希望大家团结一心,在汪社长带领下,为把人民美术出版社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美术出版社,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在职编辑代表的刘继明老师谈到他21岁刚到人美社的时候,当时的美术界在全国有影响的机构有人美社、美协、美术馆(美术馆和美协当时是在一起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这三驾马车。人美社在全国出版业里面的声望是响当当的,因为社里有一批很有影响的艺术家和出版家。他特别希望现在的年轻编辑通过看到这本书以及以上各位先生的发言介绍,激发大家对人美社的热爱,调动大家对出版工作的积极性,把工作做得更好,把这些老同志创下来的品牌擦得更亮。

本书作者林阳在研讨会最后说:写这本书主要还是唤起大家对人美社的重新认识。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启示就是我们应该有怎么样的创作态度,有怎样的编辑态度,我们的编辑的眼光应该修炼到什么程度。

围绕这本书,与会者们热烈地回顾了新中国美术的发展,畅谈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优良传统,深情地追忆那些为共和国美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艺术家们,寄语今天的出版人须担负起传承历史、走向未来的光荣使命。

《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一书,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林阳撰写,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作序。书中回忆了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的12位已故老艺术家:萨空了、邵宇、古元、邹雅、徐燕孙、王叔晖、刘继卣、任率英、曹辛之、黄苗子、卢光照、秦岭云。这些老艺术家们曾经活跃于20世纪的中国美术界,其中古元、王叔晖、刘继卣、任率英等名家凭借其美术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也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带来了品牌效应。作者林阳身兼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与老艺术家后代之双重身份,历时数载,收集大量资料,倾心叙述了这些老艺术家的生平点滴和艺术成就,并讴歌他们为中国美术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人民美术出版社胡同艺术家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津门画派画家作品
初次在外过夜
圣诞礼物
大雾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