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益民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孙益民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湖南境内部分湘南土话、湘方言和客家话当中有一祖母称谓“[ni·ni]”,关于其来由及本字,学界尚无定论。不过,从历史文献、造字理据和音韵地位等方面来看,该称谓实际上就是“奶奶”,其语音形式是“奶奶”一词的早期形式。
湘南土话;湘方言;客家话;亲属称谓;祖母;奶奶
湖南娄底、邵阳、永州南部、衡阳东端以及郴州西端有一个祖母称谓“[ni·ni]”。其声调多为平声,与当地的祖父称谓相同;其声母多为[n]、[ȵ],也有读[l]的;其韵母则有[i]、[an]、[e]、[ie]、[ẽ]、[ia]等形式。为方便论述,笔者统一记作“[ni·ni]”。相关方言著作收录了这一祖母称谓形式,见表1。
表1 部分湖南方言著作收录的祖父母称谓
表1所列方言点中,1、2属于湘南土话,3-6属于湘方言,7属于客家话。[1]关于祖母称谓“[ni·ni]”的书写形式,3记作“女能”;5记作“婻”;1、2、4、7虽然记作“奶”,但是只有1、4认为祖母称谓用字是“奶”的白读音,即认为本字就是“奶”;6记作“□”,表示尚未确定本字。此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图043记作“□□[nan44nan44]”,[2]也没有确定本字。由此看来,关于湖南境内部分地方的祖母称谓“[ni·ni]”的本字,学界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其本字是“奶”。
“女能”,除《娄底方言研究》用它记录祖母称谓外,《湖南省志·第二十五卷·方言志》记录湘乡方言同音字汇时也用到了它:“niã44,女能奶奶:~~”。[3]不过,古代的《说文解字》、《广韵》和当代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该字,更谈不上找到用它记录祖母称谓的历史文献。笔者认为,上述两处地方的“女能”属于编著者自造的形声字,并不是祖母称谓的本字。
“婻”,虽然《说文解字》和《广韵》没有收录该字,但是《玉篇》、《集韵》等字书或韵书收录了。例如,《重修玉篇·卷三》:“婻,奴绀切,美貌,又小肥也”;《集韵·卷八》:“婻,美貌,一曰小肥”。不过,笔者尚未找到用它记录女性长辈称谓尤其是祖母称谓的历史文献。由此看来,表1所列的《韶山方言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一个同音字记录祖母称谓而已,并不表示“婻”就是祖母称谓的本字。
“奶”的繁体字是“嬭”,另有异体字“女尒”或“妳”。《说文解字》虽然没有收录它们,但是《玉篇》和《广韵》等文献收录了。例如《玉篇·卷三》(梁·顾野王):“嬭:乃弟切,母也;女蟹切,乳也。女尒,同上。”《广韵》(宋·陈彭年):“嬭:奴礼切,楚人呼母;奴蟹切,乳也,同‘奶’、‘女尒’。”《类篇·卷三十五》(宋·司马光):“嬭,甚爾切,姊谓之嬭;又女蟹切,博雅,母也;又乃计切,女字。女尒,女蟹切,博雅,母也。”《俗书刊误》(明·焦竑):“乳母曰嬭,音‘乃’,一作‘妳’,俗作‘奶’。按:韵书无‘奶’字。”
上述文献显示,“奶”在历史上还被用来记录母亲称谓。《广韵》不但收录了指称母亲称谓的“奶”,还列明了其分布区域,即主要存在于楚国。曾经属于南楚的湖南,仍旧存在这一母亲称谓形式,例如,祁东白地市镇的母亲称谓是“[n33·n]”(出自笔者2007年的调查材料)。不过,笔者尚未找到录有祖母称谓“[ni·ni]”的历史文献。湖南境内的祖母称谓“[ni·ni]”也远多于母亲称谓“[n33· n]”。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笔者推断,这是亲属称谓词转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湖南境内,“[ni·ni]”曾经指称母亲,后来转指祖母。亲属称谓词转指高一辈长辈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例如,男性长辈称谓词“爷”和“爹”曾经主要指称父亲,可现在很多地方用它们来指称祖父;另据笔者调查,桃源、石门西侧的男性长辈称谓词“公公”和女性长辈称谓词“婆婆”经历过由指称祖父母到指称曾祖父母的转指过程。[4]
上文所述,“奶”的繁体字是“嬭”,而“嬭”的初文是“爾”,形旁“女”是“爾”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后为别义而加上去的。曹兆兰先生认为:“‘嬭(爾)’是‘女而乳者’的正面形象,‘母()’是‘女而乳者’的侧面形象。可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笔下,‘母亲’一词所摄取的形象特点——双乳,是共同的,这体现出人类观察事物感知事物时在认知上的共性;而在具体描绘事物时又有视角的小异,这又体现出人类反映事物再现事物时在表达上的特殊性。”[5]笔者认为,难以确定究竟是正面形象还是侧面形象,不过,‘母()’的初文确实像一个坐着的裸露双乳的成年女性,“爾”的初文确实像一个站着的裸露双乳的成年女性。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奶”的初文“爾”不但与乳房、乳汁等义项之间有密切联系,而且与女性长辈亲属称谓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引申关系。
上文所示,“嬭”在《玉篇》中有“乃弟切”和“女蟹切”两种读音,在《广韵》中有“奴礼切”和“奴蟹切”两种读音,在《类篇》中有“甚爾切”“女蟹切”“乃计切”三种读音。反切下字“弟”“礼”和“计”都是蟹摄开口四等字,“蟹”是蟹摄开口二等字。在湖南境内,蟹摄开口四等字的韵母多为“[i]”,相应地,“奶”的读音可拟为“[ni]”,与“奶”的今读音不相吻合;蟹摄开口二等字的韵母多为“[ai]”,相应地,“奶”的读音可以拟为“[nai]”,与“奶”的今读音吻合。然而,不论是“[ni]”还是“[nai]”,与湖南境内的祖母称谓“[ni·ni]”都不相吻合。
为探究读音不相吻合的原因,不妨先考察一下蟹摄开口二、四等字在存古成分较多的湘南土话及沅陵乡话中的读音情况,见表2。
表2 蟹摄开口二、四等字在东安土话等方言中的读音
续上表
表2所示,蟹摄开口二等字多读“[ia]”或“[a]”,尤其是在东安石期、江永桃川和宁远,它们多数读“[ia]”;蟹摄开口四等字多读“[ai]”或“[ei]”。蟹摄开口四等字是否也存在读“[ia]”的情形呢?不妨先考察一下部分蟹摄开口四等字在湖南境内的今读情况,见表3。
表3 “提”和“系”在湖南部分方言点的语音形式
“提”属蟹摄开口四等平声字,“系”属蟹摄开口四等去声字。表3显示,“提”在新化等六个方言点韵母都读“[ia]”或“[iɔ]”,“系”在涟源等四个方言点也读“[ia]”或“[iɔ]”(笔者认为其本字是“系”,不过,仅衡山记作“系”,其余用“□”表示,可见,其本字学界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两个字记录的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词,而这些词是易于保留古音的。可见,在湖南境内,蟹摄开口四等字曾经有过读“[ia]”的阶段。
这样一来,不论属于蟹摄开口二等字还是蟹摄开口四等字,“奶”的读音都可以拟为“[nia]”,与祖母称谓“奶奶[ni·ni]”接近。关于部分方言点的祖母称谓“[ni·ni]”今读鼻化韵或鼻音尾韵母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受重叠词中后一音节的鼻音声母同化的结果。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陈晖,鲍厚星.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J].方言,2007(3):250-259.
[2] 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3.
[3]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二十五卷·方言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32.
[4] 孙益民.湘东北曾祖父母称谓的地理分布[J].语言科学,2012(6):635-643.
[5] 曹兆兰.金文中方言“嬭”与雅言“母”的相因生义[J].方言,2002(2):177-182.
H174
A
1671-5454(2014)06-0072-03
2014-11-04
孙益民(1974-),男,湖南湘阴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和地理语言学。
本文为2014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湖南境内湘方言和西南官话语音接触研究”(编号:14YJ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