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名病机治疗思路探讨

2014-07-02 01:45裘昌林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09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肌萎缩症状患者

裘昌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 杭州 310009

·专家笔谈·

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名病机治疗思路探讨

裘昌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 杭州 310009

裘昌林,男,1944年5月出生,浙江嵊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头痛、帕金森病、中风病、癫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顽固性失眠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神经系统疑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以及老年性痴呆等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亦取得一定的疗效。尤其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马钱子治疗重症肌无力,并对马钱子的用法、用量、毒副反应的防治、药物的炮制及量效关系均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小剂量渐加量法,分次服用,单剂量不超过0.4g,密切观察药物有效反应,适时调整剂量”的用药经验,有效预防和减少毒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多年来带教外籍学员数十名,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4部,省级培养计划培养学生1人,培养临床博士生2人,在培临床博士生2人。

长期从事神经内科范畴的临床研究,学术上一贯倡导中西医结合,强调并铭守两个理念: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躯体疾病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从而临床上取得显著的疗效。鉴于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对学术发展的奉献,2001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省级名中医称号,2008年被遴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肌萎缩侧索硬化;痿病;喑痱;病名;病机;中医;西医;治疗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中最常见的一型,民间俗称“渐冻人”,占MND的80~90%以上,是一种上、下运动神经元并存损害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但以40~60岁多见,一般起病后多数患者病程为2~5年,主要死亡原因多为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1]。多年来诊治ALS患者60余例,对该病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有粗浅认识,今不揣简陋,抛砖引玉,以飧同道。

1 现代医学对ALS的认识

目前,ALS病因和病机尚不完全清楚。有分子遗传机制、氧化应激机制、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及转运缺陷机制和神经因子缺乏机制及可能多种金属物质代谢异常等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上多采用针对性的病因治疗,包括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新一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凋亡、基因治疗及神经干细胞移植等,但迄今尚无任何治疗能改变疾病的转归。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批准治疗ALS的药物利鲁唑片(商品名:力如太),主要用于延缓病情发展,有关资料显示接受力如太治疗的患者,较对照组延长生存期3个月,而对患者的肌力和其他症状并无明显改变[2]。因而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 中医对ALS的认识

2.1病名探讨 中医无ALS相关的病名,而其主要临床表现如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肢体疼痛,言语不清,吞咽不利,呕吐痰涎,饮水咳呛走路活动困难等等,早已散见在历代医学文献中。中医有“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将肌无力、肌肉萎缩、四肢活动困难统称为“痿病”,早在《素问·痿论》中根据受病脏腑和五体相应的关系提出:心气热生脉痿,肝气热生筋痿,脾气热生肉痿,肾气热生骨痿,并总名肺热叶焦而产生的痿病为痿躄,后代统称“五痿”。《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特别是“头为之苦倾”,这与ALS后期颈肌无力,头不能直立症状相似。晋《甲乙经·热在五脏发痿》记述:“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语,手足痿蹙不能行,地仓主之。”明《医林类证集要·痿门》云:“四肢不举,舌本强,足痿不收,痰涎有声……。”这些描述与ALS肌肉萎缩,不能行动,讲话困难和频繁呕吐痰涎诸症状极为相似。清《证治汇补·痿证总辨》曰:“痿与柔风脚气相似,但彼因邪实而痛,痿因内虚而不痛。其痿症亦有作痛者,必挟火、挟痰、挟湿、挟瘀而起,切不可混同风治。”认为一般痿症无疼痛,对某些痿症可出现疼痛作了病理解释,这与ALS过半病患出现肌肉痉挛、肌肉疼痛、关节僵硬相印证,临床发现疼痛以上臂最多见,并最早发现,而后也可及下肢,甚至周身其它部位。《素问·脉解》曰:“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俳当作痱,痱之为病,四肢不收,盖不能言而兼之四肢不收,此肾虚厥逆所致也。”不难看出为肾虚喑痱之证,足少阴肾经经咽喉挟舌本,肾元亏虚则出现舌痿不能语,足痿不为用。正如《奇效良方》所言:“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上述喑痱症状的描述与ALS的相关症状非常吻合。故ALS临床主要症状如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归属于中医的“痿病”范畴;当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咳呛、构音不清(球麻痹症状),同时走路活动困难,可归属于中医的“喑痱”范畴[3]。以上症候可单独出现,随着病程的延伸,可同时出现多种症候。

2.2病因病机探讨 明《医林类证集要·痿门》云:“四肢不举,舌本强,足痿不收,痰涎有声,皆属于土”。所谓土者,脾也,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故四肢不举,足痿不收,痰涎频多。《素问·脉解》曰:“……入中为喑者,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为肾虚也。”邓铁涛教授根据ALS首发症状为渐进性手足痿弱无力,结合中医脾主四肢、肌肉、先天禀赋不足等理论,认为脾肾亏虚是ALS的基本病机,并始终贯穿病程的全过程,虚风内动、痰瘀阻络是病变不同阶段所派生的标象[4]。为我们认识ALS病因病机提纲挈领。临床实践证实该病以虚症为主,脾气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肾元亏虚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风动、痰阻、血瘀等均由脾肾亏虚演变而来,形成虚中夹实之证。

2.2.1脾气亏虚 是ALS最基本的病理基础。脾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四肢。《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人身的肌肉,全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和生化的气血来营养,以维持其生理活动。脾主升清,四肢的气血营养输送,有赖于清阳的充实,若脾气亏虚,健运失司,清阳不升,则四肢不得清阳之充实而痿软无力。脾胃互为表里,若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致虚,或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忧愁思虑伤及心脾,均可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气血虚弱,四肢肌肉、筋脉失于荣养,致肢体萎弱无力,肌肉萎缩。

2.2.2脾肾两虚 可由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也可以素体肾气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脾肾亏虚,以致形寒怕冷、肢体痿弱、神疲乏力,而见大肉瘦削,肌肉萎缩。脾主涎,肾主唾,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化液为痰,肾虚摄纳无权,化津为唾,故痰涎唾液频多,张口即来。

2.2.3肝肾阴虚 脾肾亏虚,受纳运化失职,精血化生失源,或久病阴血暗耗,精血不足,肾精不能化生肝血,肝肾阴虚,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僵硬、肌肉瞤动,加之病程日久情志抑郁、化火伤阴耗血,水不涵木,肝体失养,肝阳亢逆而致虚风内动,从而加重患者肢体僵硬、肌肉瞤动诸症。(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肌束颤动、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

2.2.4肾元亏虚 肾元亏虚多出现于ALS终末期,由脾肾两虚演变而来,此期肾阴肾阳俱虚,多痰瘀夹杂、虚中夹实。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肾元亏虚则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咽水呛咳,出现球麻痹症状,又久病必瘀,肝风夹痰夹瘀走窜经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以致于肢体肌肉疼痛难忍,正如《证治汇补·痿证总辨》曰:“……其痿症亦有作痛者,必挟火、挟痰、挟湿、挟瘀而起……”。痰瘀痹阻窍道,而致痰涎壅盛,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咽水咳呛进一步加重。

因脾虚痰湿内生,母病及子,而致肺气亏虚,豁痰无权,肾气亏虚,肾不纳气,喘息困难,从而导致胸中宗气日渐虚亏,而终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3 治疗思路

3.1西医病因治疗 ①力如太是目前ALS病因治疗的唯一公认的药物,为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主要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谷氨酸能神经传导。实验发现力如太有神经保护作用。它可以增强肌力,延长ALS患者的存活时间和推迟气管切开时间,但不能显著改善症状及根治该病。临床上适用于轻、中症患者,国际ALS临床指南推荐力如太用于治疗明确诊断和很可能的ALS患者,强调早期治疗,但价格昂贵。成人剂量50mg口服,每天2次。②抗氧化剂。目前常用辅酶Q10、维生素E、依达拉奉等,有关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3.2中医辨证论治

3.2.1主症辨治 脾气亏虚:是该病最轻或初起症状,单纯影响肢体肌力,常见肢体软弱无力,多为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可见轻度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主,而后逐步影响到近端,舌质多淡红,苔薄,脉细弱。治以益气健脾为法,应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当归、党参、炒白术、淮山药、陈皮、茯苓、仙灵脾、炙甘草、红枣。

脾肾两虚:该型的症状是在上一型的基础上,表现为神疲怕冷,肢软乏力,可见轻度球麻痹症状,如口齿欠清,轻度饮水呛咳,偶有吞咽不利,唾液增多,舌肌轻度萎缩、舌肌肌束颤动、苔薄,脉沉细。治拟温补脾肾,应用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党参、炒白术、淮山药、熟地、萸肉、仙灵脾、鹿角胶、肉桂、益智仁、全蝎。

肝肾阴虚: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肌肉萎缩,下肢僵硬,肌肉瞤动,甚至下肢抽动,可见舌肌萎缩,舌肌肌束颤动,舌质偏红,苔薄,脉弦细。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治拟滋补肝肾,平肝熄风。应用大定风珠加减:生地、熟地、炒白芍、萸肉、炙龟板、木瓜、阿胶、生牡蛎、生鳖甲。

肾元亏虚:见于该病危重期,肢体无力和肌肉萎缩明显加重,多数从远端肌逐渐影响到近端肌,球麻痹症状明显,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多活跃,病理反射阳性。症见肢体软弱无力,步履困难,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痰涎壅盛,更衣不畅,周身肌肉膶动,可见四肢肌肤逆冷,舌质多数为暗红,舌肌萎缩如蚯蚓状,舌肌肌束颤动明显,苔薄,脉沉细弱,为肾阴肾阳俱虚,痰瘀互阻,治拟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熄风和络,方用地黄饮子加减:熟地、萸肉、苁蓉、巴戟天、麦冬、淡附子、桂枝、石菖蒲、远志、全蝎、天麻、蕲蛇。

以上分四型,只是按照病因病机和发病基本规律而设立,其实临床上症状千变万化,每型有诸多兼证,有挟湿、热、痰、瘀,挟湿热者多用四妙丸加木瓜、豨签草之属,清热利湿;挟风痰者常用涤痰汤加减,涤痰开窍;挟瘀者桃红四物汤加减;对肾阴肾阳皆虚而偏于肾阴虚者,以地黄饮子、左归丸、二至丸加减;偏肾阳虚者,加重桂、附剂量,加鹿角胶、仙灵脾等;总之当灵活变通。

3.2.2分证辨治 肌肉膶动(肌束颤动):为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纤维病理性兴奋表现,是该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在多个肢体和舌部发生。中医称为“筋惕肉瞤”、“肌肉跳动”,与肝、肾密切相关,多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治疗可采用养血和营柔肝息风,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搜风之品。予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甘草、蝉衣、全蝎、僵蚕。

口角流涎:是该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是由参与吞咽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盐酸苯海索等通过阻断腺体、乙酰胆碱受体,间接抑制唾液分泌,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口干、困倦等不良反应而难以耐受。中医认为,口角流涎即口吐涎,与脾、肾密切相关,为脾虚不敛,肾虚不摄所致,该病流涎大多属虚症,故重在健脾温肾摄涎。六君子汤合肾气丸、缩泉丸加减。予潞党参、炒白术、淮山药、熟地、萸肉、淡附子、芡实、益智仁、甘草、桑螵蛸。为对抗胆碱能药物的口干口燥反应,可酌加川石斛、乌梅、五味子以养阴生津,服用中药后可减少西药用量。

肌肉痉挛、肌肉疼痛、便秘:笔者临诊中,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上述症状,对前者可服用西药肌松剂(氯硝安定、巴氯芬等)改善症状,中药可减轻药物副反应,并大大减少西药用量,甚至轻症可不用西药。中药对肌肉疼痛、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常用复方芍药甘草汤(自拟经验方):炒白芍、炙甘草、木瓜、葛根、地龙等;肌肉疼痛甚而肌肉瞤动明显者,可酌加天麻、钩藤、全蝎、天虫、蝉衣、蕲蛇等熄风通络;便秘有虚实寒热之分,有血虚、津亏、痰瘀、气滞之别,正确辨证用药疗效满意,在此不赘述。

预防胃肠道症状:使用力如太后常出现恶心、胃纳减少、乏力甚至厌食等胃肠道症状,应用中药辨证施治,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常用理气化湿和胃之剂,如二陈汤、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之属;临床实践证明上述方法能明显减轻药物的反应,提高患者应用力如太的依从性。

预防肝功能异常,护肝治疗:对预防力如太引起肝功能损害,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酌加垂盆草、平地木,如舌苔不腻可加五味子等以护肝降转氨酶。

以上分证常与主证结合起来辨证统筹兼顾,才能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3.3心理治疗的运用 由于ALS病程较长,逐渐发展的生活不能自理,病程中大多数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表现对治疗失去信心以致绝望、愤怒、易激惹及失眠,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影响生存质量。所以做好心理指导非常重要,对于ALS发病早期的患者,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此病的治疗过程以及可能的预后,治疗中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不但对患者做好心理治疗,而且要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并适时应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常用的抗抑郁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黛力新等。对睡眠困难者可针对性地运用养血疏肝、养心安神之剂,改善睡眠质量。

3.4加强饮食营养、家庭护理 ALS是一种消耗性疾病,由于活动障碍、饮食障碍,随着病程的延长常常发现明显的营养不良,所以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要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宜多吃如牛奶、肉类、鱼类、豆制品、各种坚果、鸡蛋、香蕉、燕麦、芝麻等富含氨基酸的食品,对吞咽困难、饮水返呛患者,宜将上述食品绞碎后做成糊状食用,进食时注意小口慢咽,可明显减少进食呛咳的发生,以防坠积性肺炎,并保证营养的摄入。当前大多患者尚在家中康复治疗,因此家庭护理显得十分重要,包括功能锻炼、饮食调护、心里指导,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在笔者经手治疗过的死亡患者中,有不少由于护理不当意外窒息而死亡,这是十分遗憾的。

3.5避免感染,适时呼吸支持 中晚期患者由于病情加重长期卧床,特别需要预防感染,最为常见的为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一旦发生往往加重病情,所以要做好防范工作,如勤翻身、勤拍背、注意饮食咳呛,尿便障碍者及时更换床单;对呼吸困难和运动受限者,除呼吸康复训练和给氧治疗外,家中宜备无创呼吸机,随时应用,在笔者经治的患者中,有一位应用呼吸机至今已6年。实践证明适时应用无创呼吸机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4 小结与展望

ALS为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探讨性提出该病中医病名诊断和病因病机、主证与分证相结合的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发挥中西医治疗特色,优势互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随着对ALS的深入研究和重视,我国崔丽英、李晓光教授等率先建立了运动神经元疾病专家门诊,并创建“中国运动神经元疾病专家协作网”网站,以樊东升教授为首的课题组,针对ALS/MN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了ALS/MND器官型组织模型,进行了多种药物的临床前筛选与实验,并积极开展保护性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庞大的ALS/MND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的数据库,所有这些将对今后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最后攻克该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5 典型病例

应某,女,41岁。2004年7月31日初诊:双上肢无力2年半,伴讲话口齿不清、走路活动不利2年。患者自2001年11月出现右上肢无力感,呈间歇性,不痛,无麻木,约半年后讲话口齿不清,当时耳鼻喉科检查无殊,曾做头颅和颈椎MRI均正常,右上肢肌肉跳动感,曾先后赴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医院就诊,2002年3月上海华山医院EMG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改变,累及双上肢及舌肌。拟诊ALS,予力如太50mg,1天2次,口服10个月,病情发展未能控制而自动停用。2004年7月31日来本院门诊。体检:神清,口齿不清,舌肌明显萎缩,可见舌肌震颤,双上肢无力,近端肌力Ⅱ~Ⅲ级,下肢肌力Ⅲ~Ⅳ级,双侧鱼际肌、骨间肌肌萎缩,双侧霍夫曼征(+),肌球症(+),上肢腱反射(+),下肢(+++),巴氏征未引出。诊断ALS。诊见:言语蹇涩,声音低微,饮水有咳呛,肢体少力,双手肌肉瘦削,上肢肌肉瞤动,面色不荣,腰脊酸楚,痰涎频多,更衣不畅,3天1次,舌质淡红,舌肌萎缩、颤动。诊断:喑痱,证属肾元亏虚,虚风萌动。拟补肾搜风化痰开窍,培元搜风化痰汤出入。拟方:熟地黄15g,萸肉12g,苁蓉、仙灵脾各15g,石菖蒲、麦冬各12g,知母15g,远志、全蝎各6g,蕲蛇9g,淡附子6g,瓜蒌仁30g。14剂,每天1剂,常规水煎分2次服。2004年8月14日二诊:上方服用2周,自觉症状有改善,腰脊酸楚有减轻,而大便仍不畅,余症同前,上方加郁李仁30g,生首乌15g,地龙9g。2004年9月16日三诊:上方服后饮水咳呛较前好转,肌肉膶动自感较前减少,口流痰唾多,腹胀,大便欠畅,纳谷不佳,舌质如前,苔薄腻,脉沉细,仍守前法,上方化裁。拟方:熟地黄15g,砂仁(后下)6g,萸肉12g,苁蓉、仙灵脾各15g,川朴、枳壳、石菖蒲各12g,全蝎6g,蕲蛇9g,益智仁12g,知母15g,瓜蒌仁、郁李仁各30g,地龙9g。另服马钱子胶囊(规格:0.2g×40粒×10瓶),每次1粒,每天3次,1周后每天4次,每次1粒。2004年11月18日四诊:病情基本稳定,但有轻度焦虑情绪,起卧时背脊酸痛,走路困难较前加重,讲话口齿不清,进食需人喂食,纳谷尚可,大便1~2天1次,舌脉同前,上方出入。拟方:熟地黄15g,萸肉12g,苁蓉、仙灵脾各15g,怀牛膝12g,蕲蛇、地龙各9g,全蝎、蝉衣各6g,石菖蒲12g,知母15g,淡附子6g,瓜蒌仁30g,川朴、枳壳各12g。另配黛力新1片,早饭后服用。2005年2月24日复诊:病情稳定,精神尚可,胃纳正常,大便畅顺,口齿欠清,步履不稳,新近自感头颈无力,抬头较困难,吞咽食物较前略差,夜间口舌干燥,舌肌明显萎缩,舌肌震颤,苔薄,脉沉细,上方加减。拟方:熟地黄15g,萸肉12g,苁蓉、知母、仙灵脾各15g,葛根20g,鹿角霜、蕲蛇、地龙、蝉衣各9g,石菖蒲15g,全蝎、淡附子各6g,川石斛(先煎)、麦冬各12g。

此后,患者一直坚持服药治疗,辨证治疗药物增减按照培元搜风化痰汤,常用加减:兼气虚者,适加黄芪、人参以益气;阴虚明显者,酌加生地、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川石斛;痰多火盛者,去附、桂,酌加天竺黄、竹沥、陈胆星以清化痰热;肌肉瞤动较剧者,可酌加僵蚕、蝉衣、地龙、蜈蚣,增加搜风和络作用;大便干结不畅,根据寒热虚实不同情况,可选用知母、生首乌、桃仁、火麻仁、瓜蒌仁、当归、葛根、郁李仁、锁阳;抬颈无力酌加葛根、鹿角胶或鹿角霜;肢体疼痛者,酌加豨莶草、炒白芍、木瓜;心血亏虚,睡眠不佳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历经8年,目前患者神志清晰,肌肉跳动较少,但吐音不清,语言交流困难,常常用面部表情示意,四肢不同程度肌肉萎缩,活动困难,双手呈鹰爪手,抬颈困难,上肢近端肌力Ⅰ~Ⅱ级,远端肌力0级,双下肢肌力Ⅱ级,上肢腱反射叩不出,双下肢(+++),双侧霍夫曼征(+),巴氏征未引出,舌肌明显萎缩,舌肌震颤。

该患者叠经9年的基本方加减治疗,达到缓解病情,延长病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生存目的。目前继续服药随访中。

[1]汪双双,杨晓军,邓铁涛,等.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310-312.

[2]李晓光,崔丽英,刘明生.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2):114-116.

[3]冯新红,崔丽英.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17(3):224-226.

[4]王继明,周顺林.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名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4):64.

2013-10-17

猜你喜欢
肌萎缩症状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肌肉萎缩真有那么可怕吗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Adventurer on the wheels轮椅上的华丽冒险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首儿所关爱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
两种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表达谱差异性比较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