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光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参考国外的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为当今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社会宏观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化,中外合作双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微观因素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文重点研究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课程教学 差异化
2003年国家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我校与澳大利亚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澳大利亚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的设置差异,教学过程差异,师资不足和教材的匮乏,以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差距等。为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的特色人才,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胆创新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子,研究出既能借鉴国外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又能反映我校办学特色及办学水平的课程教学模式。
1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融合型,移植型和嫁接型三种类型。融合型是指合作双方根据合作专业特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会使合作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师资更加丰富。 移植型是指完全引入国外的课程教学,包含教材、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这种合作模式会使专业完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培养的学生更加具备国际竞争力。嫁接型是指合作双方在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学年内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开展正常的教学,双方通过学分转换的方式或者是学分互认的方式来完成整个专业的合作办学。从优化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促进教师交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拓宽合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的角度出发,融合型的课程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享受到国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同时保留中方学校的教育特色,实现本土化的国际教育。我院与澳大利亚高校开展的合作办学即是采取这种合作模式。
2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
由于国外的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知识的广度,所以在本科阶段其课程设置一般采取“通识课程+专业课+选修课”,其中通识课程占到整个教学计划的一半左右。而国内教育强调学生知识的深度,所以课程设置更加突出学生专业性的培养理念,而且国内的高等教育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所以有关《道德规范》《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相关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在课程设置融合方面,如果简单地把外方课程添加到我方原有的教学计划,不但会加重学生的课程负担,而且会违反教育的基本规律。“非土非洋”的课程体系会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2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国外院校采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lecture (讲授)+seminar or workshop (讨论或研讨)+independent study (自主学习) ”。其中“seminar or workshop(讨论或研讨)”占整个课程教学比例的2/3,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国外院校比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其教育理念。而国内院校注重完整讲授理论知识,教师通常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对于学生独立、批判性的思维培养有所欠缺。
对于课程的评价体系,国外院校不是仅靠一两次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而是采取多种灵活手段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而国内院校通常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考核,考核的知识面比较窄,考核的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2.3 师资和教材
师资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中外合作办学自身的特点,是否有充足的双语教师资源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由于我们的官方语言不是英语,所以英语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不是充当工具的角色,而是被当作一门专业技术。我们的教师大多属于单科型的,即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英语水平一般。双语教师的匮乏无疑会局限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预期。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因此教材是否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特点,通常对于教材的选择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但国外原版教材的费用比较昂贵,而且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并不完全能够吃透教材。二是选用双语教材,由于国内双语教材的编写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可供选择的面又很窄,所以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有一定难度。三是直接使用国内教材,这样做尽管可以降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难度,但这样做有违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对于教材也是摆在中外合作办学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学生的语言水平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而言,由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程教学组织、和课程评估体系和国内的普通教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如果学生没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就很难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课后独立学习,及顺利通过课程考核,这些必将导致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 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建议endprint
3.1 课程设置——中西融合,兼顾特色
根据我校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办学的经验,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中西融合,兼顾特色”的原则,对于澳方的课程,我们首先分析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对于所覆盖的知识点和我方相同或相似的课程,我们会用我方课程代替,对于替代不了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他课程除外)我们会添加到教学计划中去;对于我方课程,比如思想政治类课程,我方专业核心课程等,我们同样会融合到教学计划中。待双方一致同意所开设的课程后,根据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来确定课程所开设的学期及开课周数。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基本可以确保教学计划布局的合理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特色。
3.2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为本
在我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秉承“教师引导,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教师课程讲授时间的比例,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个人陈述等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比例在增加。又如,我们也改变了“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我们鼓励教师在考核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检测,同时也应全面考查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在考核手段方面,我们允许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并不局限在闭卷考试。 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互为主体关系,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学习,而学生则是主动去探索、去领悟知识。
3.3 师资和教材——“注重培养,自我开发”
对于我校师资建设问题,我校除了争取澳方合作院校的师资以外,还采取了其他两种途径。一是聘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留学人员任教。这样的老师由于接受过国外相关专业的教育,他们对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特别熟悉,而且精通两门语言,这样就很有效地解决师资问题;二是通过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比如每年选派教师参加澳大利亚合作院校在国内或国外组织培训,通过这些培训让教师对澳大利亚的教育教学,合作院校的课程教学组织,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有了全面认识,这样有助于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教材,我们一方面争取澳方合作院校提供的原版教材,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嫁接”的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澳方提供的原版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料,同时我们把国内相关专业教材补充进去进行辅助教学。我们还计划组织力量以原版教材为纲,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双语教材。
3.4 学生的语言水平——因材施教,夯实基础
针对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校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在第一、二学年加大了语言课程的比例,分别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配备雄厚的师资,同时聘请一定量的外籍教师参与语言课程的教学。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师占有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的语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对于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4 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承载着教育国际化的重任,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国际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规律,探索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我们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晓萍,于佳,王月志.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82-285.
[2] 叶光煌.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特点的比较和借鉴 [J]. 集美大学学报,2007 (3): 79-83.
[3] 张漾滨.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96-97.
[4] 魏胜强.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J]. 扬州大学研究(高教研究版),2012 (1): 37-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