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

2014-06-30 14:48刘志春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师应教材语言

刘志春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的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课堂拘谨而刻板;有的课堂和谐而融洽,有的课堂冷淡而紧张。“活”的课堂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强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融洽,课堂上不断有生成,不断有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容易激发起成就动机和进取心,一些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人文品质会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得到强化,从而积淀内化,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活”如何在教学中生成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研究,下面笔者仅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探讨。

一、 教学中活用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凭借,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的。深入理解教材和独到地处理教材是“活”地教学的基础。试想,如果每篇课文都是从头至尾逐段讲解,课堂如何“活”得起来呢?要独到地运用教材,首先要正确深入地理解教材,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知其义,明其理,把教学材料读“活”,做到材料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在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呢?一是要选准突破口。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最易激发兴趣,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如《螳螂捕蝉》一文,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非常有兴趣,教师可从文中少年口述的这个故事为突破口,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再联系前面的背景和后面的结局,会对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把握得更加准确。二是要敢于取舍。紧扣并突出重点部分,以点带面,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课堂有效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东方之珠》一文,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运用并总结出“初读课文—根据语言文字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方法以后,后面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三是要基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初读一篇文章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质疑。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针对性强,学生能真切地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对所呈现的材料会更感兴趣。四是要合理补充材料。学生学情不同,但教材是不变的,教学中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学生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情况下,可适当补充相关材料,这样,学生既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对所教教材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如教学《生命桥》一课,由于有学生提出“羚羊怎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分成两拨的”这个问题,教学快要结束时,我补充了初中课文《斑羚飞渡》中的一段内容,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教学中活用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一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对于一个班的学生来说,一篇阅读材料不可能所有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都能感悟深刻,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领悟,在交流时互相启迪,发挥班级教学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程,特别是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材料时,应注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发挥各自学习方法的优势,让每个同学在课堂上真的自己把握,真的学有所得。三是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中活用教学语言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课堂上普遍出现了教师语言少而单调的现象。“少”是因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少讲。“单调”是因为怕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说得正确的老师用“好”“真棒”“真聪明”加以称赞,不正确的老师也不置可否,甚至点头赞许。干瘪匮乏的教师语言,使语文课魅力大减。其实,要想教学中生成“活”,教师鲜活的教学语言不能缺少。鲜活的教学语言是充满现场感的,是机智的,它至少应有三个功能。一是激励。当然前面所说的简单语言的称赞也是一种激励。但久而久之,这样的称赞会失去动力,尤其高年级学生会不以为然,变得麻木。教师应针对学生正确理解的肯定和赞誉,使不同的学生,甚至同一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得到的都是不同的而又恰当的赏识的语言,让学生把深入思考以期得到老师独特的赞美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二是引导。当学生理解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运用恰当语言巧妙引导。三是熏陶。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当学生的语言比较平淡时,教师应恰当补充,使语言更富有文学意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鲜活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一道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关爱和呵护,它指导学生前进的方向,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人文的关怀。它是适当、具体而优美的,在这样的语言激励下,孩子们敢于发言、乐于表达、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课堂就能真正“活”起来。

四、 教学中活用生成资源

任何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都应该有预先的设计,但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老师未能预见的情况,恰当而巧妙地利用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这是教学中“活”的源泉。一是利用学生的幼稚理解。年级不同,即使同一个年级每个班上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发展的状况也会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也许是很幼稚的,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幼稚的答案,进行深化。如一位教师教学《“黑板”跑了》中“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时,一个小朋友说:“安培真好玩,黑板本来就不会动,现在动了,他也不想想为什么,还叫黑板别动。”学生认为安培幼稚,其实自己天真。老师也装作奇怪的样子问:“是啊,安培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怎么会这样幼稚呢?”学生们读课文,七嘴八舌讨论出结果:是因为安培太专心了,这时他头脑里只想着数学,甚至连黑板是什么也都忘了。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理解。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其实课堂上有许多错误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课堂上遇见错误如果只是简单否定,既无法对出错的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帮助,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激发其他同学以及出错的学生进一步思考,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有效。三是利用学生的独到见解。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环节或氛围,对学生表达的有道理的独特见解应充分肯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活”起来,教师就要灵活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法,运用机智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发现矛盾,而教师则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依靠一定的学习方法征服知识而受到教育,成为他所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消极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精力则是从事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师生之间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样课堂才能不断生成鲜活的东西,才能真正称为“活”的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