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
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和词语打交道。入学就读后,词语更是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细嚼词语,并好好品味此中的奥妙。正如朱熹所言:“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精妙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词语的背后,让学生细细推敲,慢慢品味,携学生不断走进词语隐秘精微的深处,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出语文教学之味,感受语文学习之美。
一、紧扣词语,删繁就简
每篇课文中总有一个或多个最富表现力、最能体现笔者情感并最能突出主题的关键词,这就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观察的出发点、思想的闪光点。“片言居要”即为此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扣关键词语拓展开,便能删繁就简,把文读透。
如《卧薪尝胆》一文课后的练习三中有以下词语:败仗、表示、免除、屈辱、万般无奈、建议、谋臣、后患、耻辱、转弱为强。这些词语无疑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在学生初读课文并了解词意后,我们就可选取其中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大意。这不仅可使学生较快地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低耗高效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又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中隐藏了许多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以“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便可使其轻而易举地找到“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词语。这些描绘庐山云雾特有个性及壮丽景象的词语,一经活化于学生心头,本文的学习效果也就不难水到渠成。
二、品析词语,情意凸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按此要求,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将词语与文义构建出紧密联系,并咀嚼出词语的“言中情”和“言外意”,细品出语言所具的情致和应有意境。
语文教材中,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饱含着强烈真挚的情感,而所有这些都常常凝聚在关键词句中。可以这么说,有时一个词就是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因有“冒出来”一词而顿显奇妙。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可提出这样的疑问:“描写荷花为什么要用‘冒出来?我们还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白荷花?和‘冒出来相比,哪个更好?”通过流程演化,并联系上文中的“挨挨挤挤”,学生应能深切感受到此“冒出来”更能传神地表现出白荷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接着教师还可推波助澜:“这些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呢?”经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学生必能从中体会白荷花这样做是为了“展示美丽”“呼吸新鲜的空气”……如此教学,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词语所含的奇特精妙,自可浓浓一品,情状、意象凸显。
三、感受词语,拉近生活
语文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得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努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能感悟文本的主旨,并凭此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为让学生产生真切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动作演示,可让学生将手贴在课桌上移动,并谈谈此时的感觉和想法。有了这种体验,学生肯定能更好地感受到艄公的技术高超,以及游客们即时的惊喜和兴致。在品味词语时,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并由此拉近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四、想象词语,短词读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言文字是具有张力的,这些张力能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在文本中搜寻具有独特魅力的词语,并结合语境带着学生一起品读,以提升其思维的深度,在“短词读长”中,使学生领悟到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所具有的张力,且在语言的精彩处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力。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写道:“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教学时,教师就可抓住“蓬蓬勃勃”进行必要的生发,通过对词语的咀嚼,激起学生想象,导出心灵共鸣。其间不妨组织如下:“无论是夏天,烈日炙烤着大地,还是 ,樟树总是蓬蓬勃勃;无论是冬天,漫天飞雪呼啸而来,还是 ,樟树总是蓬蓬勃勃……”如此练习,不仅可使学生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让学生通过丰富、形象的想象,真切感受到樟树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想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想的兑现与升华,注重并善于把“短词读长”,无疑可品出词语无穷的魅力。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并能够理解、运用语文,同时能借用自己的经验等不断增进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力。为达到此目标,万不可忽视对词语的品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