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李艳玲
摘要:
目的:研究适应心理护理措施对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取适应心理护理,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自评焦虑量表(SAS)及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结果:经过三个月治疗,观察组的SAS评分为35.03±10.14,而对照组的这一评分为54.55±12.61;观察组的SDS评分为34.03±10.19,对照组这一评分为56.57±12.68,两组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采取适应心理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病性心脏病;适应心理治疗;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87-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300例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采用常规抗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以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基础采用适应心理护理的为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42-76岁,56例初中以下学历,64例高中学历,30例大专以上学历。对照组年龄范围在40-79岁,55例初中以下学历,65例高中学历,30例大专以上学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对所用患者进行自评焦虑量表(SAS)及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取适应心理护理。其中适应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首先催眠治疗技术进行放松训练,患者进入适当的催眠状态后,可获得轻松、愉快的放松感觉,进行心理学的能量整合,从而提高患者机体及心理的抗病能力。其次进行家庭排列,在充分了解患者疾病及心理问题后进行家庭排列,促使其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行业的改变,逐步适应疾病。最后在家庭排列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及宣泄治療,将其不良情绪通过治疗释放出来,进入角色接受现实,对自己的疾病产生正确认识,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生存质量。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行SAS及SDS评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后,其SAS及SDS评分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观察组经过3个月的适应心理护理后,其抑郁及焦虑情绪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SAS及SDS评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最初适应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推广使用,主要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适应心理护理是利用适用心理学原理,针对具体人群,引导其放松自己,经过家庭排列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自己形成全面的认识,并对自身行为予以修正,进行人群的角色适应之;通过角色扮演及宣泄治疗将使负面情绪得到充分释放,是一种顺应自然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方法。
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在发现自己患病后,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多疑、恐惧、烦躁等情绪,从而萎靡不振,甚至出现生不如死的念头。适应心理护理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情绪性格及家庭关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及健康指导,再根据不同的情绪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消除或缓解其不良情绪及致病性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调动患者配合临床治疗的积极性。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适应心理护理后,其SAS评分为35.03±10.14,而对照组的这一评分为54.55±12.61;观察组的SDS评分为34.03±10.19,对照组这一评分为56.57±12.68,两组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通过系统的适应心理护理,可有效减少其负面情绪的产生,改善其抑郁心理,增强其抗病能力;而患者进入角色后可逐渐接受现实,对自身所患疾病产生全面、正确的认识,改善生理及心理状况,从而提升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开庆,廖亚玲.适应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应用[J].健康心理学,2012,9(1):69-71
[2] 邹开庆,廖亚玲.适应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M].国际医学会议获奖论文经典,欧洲自然科学院,2004:110-112
[3] 邹开庆,廖亚玲.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适应[J].健康心理学,2011,4(2):85-87
[4] 李淑琦.心理学与心理卫生[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