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钰霞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而想象能力正是这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能力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爱因斯坦说过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激活文本,丰富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去强调让学生大量提高阅读的数量,拓展阅读范围,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文本,挖掘文本所能发挥的一切作用,其结果一定高会于走马观花地读很多文章的效果。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中,在学最后一句时,可以给学生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结合刚学过的课文闭上眼想象看到的景色,再把脑海中浮现的说出来。学生闭着眼睛用很轻柔的语气描述着自己所看到的美丽景色,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真正体验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教学《大海睡了》时,伴着激情的音乐,让学生想象大海醒了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写诗《大海醒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更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加强。
二、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譬如《陈毅探母》这课有两幅插图,一副画的是陈毅握着母亲的手,在床边和母亲说话,一副是陈毅边和母亲说话,边洗衣服。教这课时先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也可以表演一下。课文对于本段写的较少,只是写道“一边洗衣服,一遍跟母亲谈家常”。这时我问,“他们谈些什么呀?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
三、课后延伸,激发想象
学习的任务不仅是为了不断丰富头脑中的信息,更是为了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很多课文中,作者都留有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着力之处,让学生填补这些空间,常常能获得思维训练的高效益。如在讲解古诗《寻隐者不遇》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想象一个小故事。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减少不必要的繁琐分析,为把学生引向了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让学生去猜,去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随时点拨,培养想象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文理渗透日趋综合,影视书刊大普及,学生几乎处处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如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教师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五、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如《我是一条小河》这课时,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轻松欢快的基调,感受大自然早春景色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小河流过田野、果园、树林和山坡时,会听到些什么?小河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六、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例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段写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狼到底有没有吃了小羊?作者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狼向小羊扑去,可能有几种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
推开一扇窗,感受想象的精彩。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而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恰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的想象力尤为丰富,教师只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适度地给学生创新性思维铺路搭桥,不断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语文学习中自由翱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语”中有“人”,“人”中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