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当前通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指出症结之一在于高校对通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目前高校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性环节实效差,并提出了改变这一状况的四点相关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方式、培养职业素质、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关键词: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导向
作者简介:韩学超(1974-),女,山西五台人,常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Y120200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27-02
近年来,高校通信毕业生就业难愈来愈成为各高校担忧的问题,人们习惯性认为是人才过剩所造成的,即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并非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才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所供给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能否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通信行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迅猛,产品升级换代、思维理念更迭转变都极其迅速的行业,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其变化革新相对缓慢,事实上,即便想要迅速变化革新也并非易事,因为这涉及硬件条件、培养方案设置、师资、人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当然,高校也不可坐以待毙,也应当尽力从各个层面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作相应的努力。基于这一点,对从事通信专业教育的教师个体而言,应多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及时对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1]
笔者认为近年来自身最大的教学观念转变是从以往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的旧模式,逐渐转变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的新模式,认为人才培养应突出面向市场需求的特色,着重于培养更贴近社会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考虑是往往是将来该专业能成为国内一流,追求专业设置上的大而全。事实上,我国各高等院校除了少数重点院校培养少量的“研究型”通信专业人才外,其他绝大多数一般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大量的社会迫切需要的通信专业工程型应用人才的重任。教育质量标准大多还是沿用精英教育阶段的单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属于“应试”教育,过分偏重于理论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较多,对于当前企业市场所需的技术却知之甚少,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企业“拿来就用”的实际需要。这是目前各高校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源所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导致众多高校的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举措无法顺畅实施。[2]
其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主要环节——实践性教育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性环节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育环节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认知,增加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是将所学用于实际生产,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实习则要求在实践中,对所学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一个有效的实践性教育环节,从设立到实际动作都应该有相关的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参与,但是这并非易事,因为实践性教育的开展需要投入不小的经费,企业行为终究是以利益为导向,而和企业共同开展的实践性教育工作往往对企业并无利润上的回报,实际上往往还是一种负担,由此导致企业和高校在该环节合作上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不少高校的实践性环节走马观花,马虎了事,只求完成任务,却谈不上实效,甚至以讲课、听讲座等形式代替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各高校一般都是以学科来设计专业,即学科本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却要求不拘泥于学科本位,必须与现实相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于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是否有相应的师资力量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通信专业毕业生,因为这需要教师能以市场为导向,多了解市场状况,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但是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并非易事。
二、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社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高校应时刻把握市场导向,明確培养方向,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条件是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各高校的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块。新培养模式可以考虑加进专业提高课程做第三大模块。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教学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专业提高课程在设置时应多考虑市场需求,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不应片面追求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应以市场导向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目前一些高校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上引入了企业定制的培养模式,就是把企业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直接设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补充到教学计划中,又让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在教学计划之外讲一些内容。[3]另外在这一模块中应加大实践性环节比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动手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培养知识运用和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时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
2.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必要检查,对于通信专业学生来说,应把重点放在对综合应用能力的检查上。传统的考试方法一般为理论考试(闭卷),但是这种方式有时候检查的是学生背书本的能力,从经验看,经常有不少学生考试成绩高,但一到实际操作依然一片茫然。可以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例如实验考试(开卷)、综合能力考试。特别是综合能力考试,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个小的系统设计,并在规定的课余时间里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电路设计是否合理,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试题规定的要求,是否有创新内容,所用时间的长短等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考试方式的改革可以使学生从背书中走出来,重视知识应用能力,促进通过考试真正使学生应用能力有所长进。
3.培养职业素质
培养应用型通信专业人才,与生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一条重要途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性环节内容的开展,应尽可能地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企业资源,大力发展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能有机会到企业中去锻炼实践,这种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技术创新能力。[4]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地方企业资源不足或企业与高校结合点不多的情况下,创业中心的一些项目同样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例如虚拟公司可以让学生感知一下整个开发的环节都是什么样的,而且虚拟公司里有很多实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尝试一下如何让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去,反过来这些实践性环节也使学生对今后要学的东西更具方向性,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同时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分工协作,懂得和团队成员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在走向市场之前就得到基本的素质训练。其次,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的有利条件。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创业活动,并合理介入管理,在市场环境中培养和锻炼自身才能。总之,从各个渠道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将来能更自信地走向社会。
4.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各方面的变化对于高校通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索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对于通信专业来说,本身其发展变化就比较快,要紧跟专业发展趋势,更应不断地学习。[5]
目前,许多高校都加大了跟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通过合作,引进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和考试方法,开展双语教学,为学生交叉复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
另外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每年从企业邀请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一些实战性的课程、与产业关联性高的技术性课程;教师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因为产业是在不斷更新的,如果一直在课堂上,很多最前沿的技术和有用的东西就难以把握。通信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产业,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工作经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任重道远,人才观培养的转变,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适应,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通常都是为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设,而应用型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育模式改革必须朝着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理论创新应用能力等方向进行。[6]归根结底,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高校应灵活应对,积极应对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中不利因素,主动实现与社会要求对接。只有彻底了解并努力满足社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的学生才会被社会认可,才可以在毕业走出校门之后找到真正适应自己的工作,才能为社会所用。
参考文献:
[1]李阿丽,寇光杰,田生文.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8-39.
[2]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3]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4]曾龙威,邓超云.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时空,2013,(9):52-54,58.
[5]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6]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8-90.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