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艺术创作素材的宝库中,艺术家的题材选择可谓是充分和自由的,但是爱情题材却是各类艺术创作中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特别是在20世纪的西方油画创作中,爱情题材的油画不但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得到了多元化的艺术呈现。如夏加尔纯美的爱情、科柯施卡偏执的爱情、蒙克悲观的爱情和毕加索玩世的爱情等,不但体现出了油画家们对爱情的不同认识,同时也在客观上表达出了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本文结合这几位油画家的作品,就爱情题材在20世纪油画创作中的呈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旨在能够对该时期、该题材的油画创作有更为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爱情题材 20世纪 油画创作 呈现分析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到文明时代之后,男女之间的爱情,一直都是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热点话题,到底什么是爱情,即使在今天,也没有谁能够为其定下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这种普遍而又神秘的特点,正是爱情的魅力所在。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迅速发展,将整个社会带入到了一种纷杂和多元中,艺术家们急切想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但是到最后却都归结为对人性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对爱情呈现的分析,不但能够感受到个性爱情认识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创作者对个性、自由和人性的最终追求。
一 纯洁唯美的爱情
对西方思想文化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爱情其实是一种融合和奉献,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对方的生活和情感中,主体才会重新发现、认识和实现自我,也只有融合的、心心相印的爱情才是最美的。虽然到了20世纪,物质生产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受到传统的影响,仍然有很多人相信爱情,向往爱情,可见丰富的物质生产,并没有将人的本性泯灭,人始终是有感情的,没有人不向往甜蜜和美好的爱情。这一点从夏加尔的油画中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世纪之交的俄国绘画大师夏加尔,虽然有着不同的画风,但是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感受却是一致的,他的作品中,真实和虚幻交织,平静和激情并存,呈现出了质朴、唯美、天真和诗意的精神追求。由于夏加尔与他的妻子贝拉的感情十分融洽,也创作了很多关于妻子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他心目中对纯美爱情的追求。《生日》是创作于两人结婚后的作品,虽然已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两人仍然保持着热恋时的激情。画面中的贝拉手捧着鲜花,夏加尔看到归来的妻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与她拥吻,等不及贝拉转头,自己已经从空中飞过,头部经过了360度旋转,碰到了贝拉的朱唇。贝拉回忆到,当时自己手里捧着鲜花,想要将它们放进瓶子里,此时的夏加尔正在创作,看到自己后,猛然将自己抱了起来,并伸展着右手,想要飞向天空一样,随后将自己的头扭过来和自己拥吻。从画面中夸张的动作,就可以看出夏加尔的纯真和幽默。
《散步》是夏加尔在结婚三周年时送给妻子的作品,两个人漫步在有着浓郁俄罗斯风情的田野上,忽然间,夏加尔仅用一只手,就将被贝拉举到了天空中,天空中的贝拉身着一身粉红色长裙,挥舞着双臂,更像是一面爱情的旗帜。与之相呼应的则是画面左下角一团红色的鲜花,更像是夏加尔对妻子炙热的情感。由此可见,夏加尔心目中的爱情是纯美的。一方面,妻子与自己情投意合,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定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他的本性十分乐观、天真和幽默,在生活中获得了关于爱情的感受之后,能够用艺术化的方式将其唯美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畴,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体验和感受。相对于那种过分修饰的、华丽的爱情,夏加尔笔下的爱情,无疑更加真实和动人,所以他把自己的妻子称作是创作的源泉和灵魂,没有了贝拉,自己也就不会再作画,集中表现出了夏加尔对纯美爱情的追求。
二 偏执暴力的爱情
西方神话中,有很多关于暴力爱情的故事,如宙斯强行掠走了欧罗巴,阿波罗追求达芙涅等,而神话又是早期油画重要的创作素材,所以自然就诞生了很多关于暴力爱情的油画。鲁本斯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以偏爱爱情人物题材的大师。其代表作《掠夺力西普斯的女儿》取材于希腊神话,表现的是一对孪生兄弟掠夺国王女儿的场景。画面中兩个裸体的女性居于正中央,明黄色的肌肤显示出了她们的年轻和健康,和身旁健壮黝黑的男性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这两位女性的身体却是扭曲的,一个被掀翻在地,一个被拦腰抱起。加之人物后面那高抬的马蹄,刻画出了一幅人仰马翻的景象。鲁本斯将整个画面的人物造型与色彩、构图有机融合在一起,那扭曲的肢体、对比强烈的色彩和用夸张线条的构图,都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而在这种动感背后,则是一种暴力爱情观的宣扬,在古希腊的文明中,男性在爱情中始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如果主动追求不成,那么就要强行索要,体现出了一种暴力和偏执。
科柯施卡是一位推崇狂放风格的表现主义画家,《风中新娘》是其献给恋人艾尔玛的作品。当时两人正在旅行的途中,科柯施卡的灵感忽然而至,迅速创作出了这部作品。画面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呼啸的暴风骤雨宠充耳不闻,而是淡定地依偎在床上,科柯施卡将艾尔玛紧紧搂在怀中,艾尔玛似乎对此也十分享受,周围汹涌的海浪,将他们二人封闭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柔弱的艾尔玛似乎无路可走,只能依偎在面前这个男人的怀中,将科柯施卡那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则是,正是因为科柯施卡这种带有暴力倾向的痴狂,让艾尔玛难以承受,最终导致了这段爱情的夭折。
三 悲观无助的爱情
爱情不仅仅只有美好的一面,古往今来的爱情悲剧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很多人具有天生的悲观主义倾向,他们眼中的爱情是灰色、忧郁、不可预见的,表现出了一种悲情的色彩。作为“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的克里姆特就是一位悲观爱情者,而且他对自己的这种悲观,从来都不是直接表现,而是将其寓于繁华和绚丽之中,只有当观赏者看透作品的表面时,才能体会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悲情意味。《吻》即是能够充分体现出这种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画面中表现的是一对接吻的男女,背景被描绘得十分华丽,充满了东方的异域风情,特别是人物的衣着,也是色彩缤纷,各种装饰图案琳琅满目。那跪在地毯上的女人被男人紧紧地搂在怀中,一眼看上去,是一种十分沉醉的表情,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后,却发现这沉醉之中分明有些许的忧郁,联系到画面的色彩和其他事物,刚刚形成的幸福感一下子荡然无存,克里姆特那种特有的伤感和忧郁扑面而至,这看似华美的爱情,其实是弱不禁风,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挪威著名画家蒙克,也是一位爱情悲观主义者,这源于他所经历的一场短暂爱情,使他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吸血鬼》可谓是其爱情感受的最佳抒发,画面中有一位披头散发、胳膊白皙的女人,而她的怀中则是一个男人,男人依偎在她的怀中,右手搂着她纤细的腰部,女人将自己的嘴放在了男人的脖子上,这时候联系到作品的名字,几乎让人在瞬间不寒而栗,这个女人很有可能是在吸男人的血,而反观男人的表情,似乎是十分享受的。蒙克用一种极端的对比,揭示出了爱情的冷酷和无情,男人的生命伴随着血液在一点点耗尽,但是却仍然对这个拥抱十分享用。其奇妙之处就在于欣赏感受的变化。一开始是温馨的,但是突然间转为了不安,甚至是恐惧,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蒙克的另一幅作品《圣母玛利亚》则是对传统圣母形象的完全颠覆,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所有的圣母形象都是祥和、典雅和温柔的,但是在蒙克的这幅作品中,却是一个的裸体、苍白的女性形象,特别是她的面部表情十分痛苦,表现出一种颓废的状态。蒙克的本意就是刻画一个在爱情中受到伤害的、被爱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圣母,而不是传统神话里的圣母,对爱情的悲观可见一斑。
四 玩世不恭的爱情
20世纪激烈的社会变革,让很多创作者都感到狂躁、不安和焦灼,这种特殊的、前所未有的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玩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纷纷抛弃了传统的创作技法,而是更加随心所欲的创作。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有着十分丰富的爱情世界,除了两任妻子之外,还有多位情人,这种爱情经历决定了其笔下的爱情是玩世和无所顾忌的。《梦》是毕加索送给情人德蕾莎的作品,又名《在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作品的色彩十分鲜明,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了人物的轮廓,又利用立体法将人物的面部截开,这位熟睡中的丰腴女士对自己胸部暴露毫不知情,其胸部圆润、挺拔并略带夸张,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德蕾莎64岁生日的时候,毕加索还专程写信给她,称赞她永远是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正是她的出现,让自己的绘画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虽然给人以疯癫的感觉,但是其在爱情上却十分专一,在他看来,能够将加拉这个美丽聪明的女子俘获,是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事情。在达利的日记中以及画作中,经常会提及加拉在绘画上带给自己的帮助,而加拉也成为了达利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他用一种玩世不恭的笔调,传递出了对妻子的深情。《原子的丽达》是达利的代表作品之一,1945年,达利为了躲避战乱而远渡美国,当他得知美国的原子弹给日本广岛带来的巨大破坏时,为这种惊人的破坏力所震撼,正是在这种空前破坏力的驱使下,达利试图创造出了一个能够超越原子弹的“神”,于是他选择了古希腊神话中“丽达和天鹅”的故事,丽达是斯巴达王迪达雷欧斯之妻,是位绝世美女,爱恋丽达的万能之神宙斯变成天鹅,试图接近丽达。而画面中,天鹅面前的丽达,居然是达利的妻子加拉,也就是说,达利用自己妻子的形象,代替了绝世美女加拉的形象。画面中的丽达,或者说是加拉,抚摸着天鹅的头部,流露出了圣母所特有的温柔和慈祥,而天鹅则张开硕大的翅膀,尽情地向丽达表现着自己的爱意。这幅作品一经展出之后,人们纷纷表示這不是达利的作品,因为这幅作品的风格和达利以往的作品风格相距甚远,正是在爱情的力量下,让达利突破了以往创作的限制,创作出了这幅温情的、充满想象力和爱意的作品。加拉去世之后,达利几乎足不出户,也没有满意的作品问世,这幅作品也成为了达利爱情题材作品的绝唱,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爱情故事。
综上所述,面对爱情这个已经被各类艺术无数次表现过的题材,20世纪的油画家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和退缩,而是拿起画笔对其进行了个性化的表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爱情呈现,都是对油画创作的一大丰富。通过对其分析得出的启示在于,油画创作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情感抒发的过程,而且每一个创作个体,即使面对同一个表现题材,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艺术呈现。艺术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正是这些不同的“个性之花”,才共同造就了整个艺术花园的繁花似锦,给观众带来了多元化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 李蒲星:《美术视窗内的女性世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2] 廖阳:《中西美术比较:中西美术题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 爱德华·福克斯,杨德友译:《情色艺术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王志明:《艺术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同一性》,《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5] 河清:《试论“中国式”油画》,《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
[6] 赵立平:《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概念与特点》,《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杨金鸥,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