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民间歌舞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2014-06-30 04:23:08党岱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间

摘要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间音乐文化种类齐全、丰富多彩、极具特色,民间歌舞音乐作为豫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种类,具备相当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之际,在当下音乐传播大环境愈发不利于传统音乐之时,积极探索民间歌舞音乐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对于传承中原传统文化、建设和谐中原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 歌舞音乐 文化传承

民间歌舞音乐作为极具特点且仍具有相当受众群体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历经几千年的传播,其内在的精神、韵味仍在散发着芬芳。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传统音乐形式丰富,民间歌舞音乐亦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其当下的生存空间正在萎缩,传播力极具衰微。

一 从民间歌舞音乐自身的功能性角度分析其生存

1 习俗功能

民间歌舞音乐大多具有习俗功能,也就是说其生存与发展与习俗有着较强的关联。但当下随着生产方式和相应习俗的变革,农村的很多习俗已逐渐淡化,民间歌舞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性土壤之一自然萎缩,其存在和发展自然不容乐观。

2 礼仪功能

民间歌舞音乐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载歌载舞的特色,容易渲染气氛,所以自古以来,很多歌舞音乐都与节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日趋繁荣,当下的节庆活动形式日益多元、多样,民间歌舞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已不再是不可或缺的。

3 交际功能

在民间歌舞场合,不同民族、地域、年龄、性别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通过此种社交途径相互结识,成为朋友甚或恋人。这样的状况在以往缺乏文化娱乐生活的广大偏僻乡村地区十分常见。但随着文化的日趋繁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城镇差别的逐步缩减,这样的交际功能日趋微弱。

4 教育功能

在传统封建社会里,民间歌舞往往能起到莫大的文化教育作用。许多叙事性歌舞里蕴含着道德伦理、生活规范和文化习俗。经常参与歌舞文化活动,既锻炼了强健的体魄,也接受了舞蹈、音乐和文学等美育的熏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规范和文化习俗在价值观层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民间歌舞音乐的教育功能在弱化。

二 如何积极有效地传播豫西南民间歌舞音乐

1 加强大众传媒中的传播

要充分发挥传统音乐的传播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真正地“感化别人”,必须把传播媒介当做一个重要问题去研究。当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使得大量超越时空的信息交流缩短了处于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距离,大众传媒在构成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生态系统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传媒经济活动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是由经济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本质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要不择手段地赚钱,甚至牺牲社会效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它们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大众传媒更应肩负起传播、传承传统音乐的重任,起到净化传播生态环境的功效。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是戏曲音乐还是说唱音乐或是民间歌舞音乐都种类齐全、极具特色。而像豫剧、河南坠子等这样的广为人知的类别在当下的广泛传播与大众传媒有着直接关系,像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这样的栏目不仅仅在河南收视率极高,而且在全国都有众多受众,这对河南地方戏曲的傳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实,民间歌舞音乐相对其他种类而言形势更加活泼、气氛渲染力更强,其民间乡土性也很浓,地方电视台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宣传传播。的确,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其收视率会不如播放流行音乐那样高。但利用大众传媒对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更多是一份责任、一份坚守,持之以恒、终会有所为、有所大为!

2 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将传统音乐产业化经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市场所潜在的巨大潜力,在当代中国,艺术活动日益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传统音乐亦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而传统音乐产业化经营的最瞩目的一个方式就是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走这条道路,能够把传统音乐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使得即将成为“鸡肋”的东西转眼变成了饕餮大餐,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人文含量,也为地方特色音乐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演出平台和生存空间,形成以旅游为主线,以音乐文化为内涵的文化旅游业。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安阳、开封、洛阳这样的知名文化古都,豫西南也有像南阳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着众多旅游景点,将传统民间音乐与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在旅游景点展演一些地方民间音乐不仅可以为其提供“造血”功能,亦可扩大其受众群体,使得更多的受众对其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例如,南阳有武侯祠、张衡博物馆、医圣祠这样的名胜古迹,并且南阳汉代文化底蕴丰厚,有众多汉画像,和音乐相关的也有很多。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汉画像资源及现代歌舞元素,排练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元素的民间歌舞表演,与旅游景点结合,在景点进行一些演出,这对于传播传统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的所为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相当红火,相关机构愈发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愈发完善。很多地方政府都将本地影响较大且极具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积极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申请成功的使其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以及国家资金上的支持,这对其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豫西南地区的民间歌舞极具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观赏、审美价值。相关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推广对于扩大地方影响力极具影响。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也相当繁重,尤其是很多论证需要局内人的有力协助,这就涉及到了下一方面——地方传统音乐的研究者。

4 研究者层面

这里所说的研究者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真正的局内人,通常所指的就是具备一定音乐专业知识,又在从事着与音乐研究相关职业,有相当兴趣和能力去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研究、阐释的人。例如,一些群艺馆的研究员,高校的一些音乐专业教师。针对这个人数相对薄弱的群体,首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研究热情。而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研究者应真正静下心来,多深入民间进行考察,结合自身学养,尽力对民间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功用、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传承之道等进行切合实际又极具学理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要抛却“功利性”心理,不能为了研究而去研究,而是因为责任去研究。那种坐在书屋里“书斋式”的研究在当下也必然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实践性体验研究。另外,实践研究时,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局内人”,只有真正融入研究对象的生长环境里,才会有所为,这种融入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就是尊重和研究对象相关的一切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等,而不是以自己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去审视。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专业的研究者的研究欲望、热情、效果等都是外界、外人无法绝对强加的。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自己对生活、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感。

5 从受众层面的分析

中国的传统民间歌舞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情结,其表演和当代的歌舞音乐从内容、功用、效果及文化承载层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它不是简单的气氛渲染,其表演亦不是为了博得大家所谓的欢喜,更不是包装性的商业演出,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文化精神、礼仪习俗的传承。对于这样的表演感受自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凑热闹式的欣赏,需要去感受其中的内在精神。当然了,很多民间歌舞音乐在节日里演出时会有很多群众在跟随观赏,但这里面有一些其实就是凑热闹的。我们不是要贬低凑热闹的群体,毕竟对于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热闹点比冷清好。但基于其长远的传承,需要有更多“看门道”的受众出现,这里的“门道”其实并不是非常高深的东西,首先是一种认可,一种客观的感受,甚或在此基础上的喜欢。

艺术的受众大致有这么几层:第一,是痴迷的级别,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深有研究并超级热爱,极具鉴赏之功;第二,“博爱”层面,但凡流行的、热闹的、大伙都追捧的,他就也去“跟风”;第三,就是对很多艺术形式都有所耳闻,也都略知一二,但都谈不上极其痴迷,但也有自己较为喜欢的形式,也不会随意的去“跟大流”。在大众文化极其兴盛的当下,大多受众其实都处于第二种、第三种的状态,当然处于第二种状态的大都是一些年轻受众。所以说,很多时候大众欣赏到的艺术形式并不是其主动选择,而是艺术表演通过一定的平台在传播,而受众恰好通过这平台欣赏到了。而在大众传媒极其兴盛的当下,在流行、娱乐日趋普及的背景下,大众通过电视、网络欣赏到的更多的是娱乐化的流行音乐,很少能欣赏到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而如前面所说,大部分受众对民间艺术并不是很痴迷,他们不可能自己主动去找机会接近民间艺术。即便是那些对民间艺术有相当兴趣的受众,也不可能抽出时间去民间亲身感受。所以说,对于更多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来说,民间艺术是一种“遥远的陌生品”。

6 对传承人的培养问题

“后继无人”是当前民间歌舞音乐有效传承、传播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谈,目的就是能找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觉得那些年青一代还是有很大可能产生更多的传承人的。年青一代不愿意学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利益可追,不能直接带给他们金钱,而在生活相对贫困的乡村,挣得一定的收入养家糊口是最切实的想法,所以他们都是选择外出打工。在与他们的聊天中,笔者发现,他们其实很愿意从上辈那里把世代相传的民间歌舞继承下来,只要能够有一定稳定的演出和收入,他们很愿意去学习,去继承这些民间艺术。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有关部分不能不管不问,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音乐文化这样的“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扩大地方知名度、繁荣地方经济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当下,国家一直着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许多地方在此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录用日趋规范,对于传承人的培養也加大力度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地方政府亦应该积极配合,只有后继有人,才可传统不死。

三 结语

豫西南地区民间歌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问题,在当前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在更多的人愈发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前提下,需要结合时代特色在极大尊重其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变化,需要从业者、政府、研究者、教育者、传媒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去探讨。

注: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音乐传播视野下的南阳民间歌舞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QN2013016)。

参考文献:

[1] 龚妮丽、张婷婷:《乐韵中的澄明之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曾耀农:《艺术与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党岱,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民间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民间妙联撷趣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9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