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刻画

2014-06-30 21:43成立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莎剧戏剧

摘要 在戏剧作品中,人物如何刻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威廉·莎士比亚的部分剧作为实例,运用了以色列著名学者里蒙·凯南的人物学说,并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中可窥见人物刻画在戏剧这一文体中的具体表现方式。

关键词:戏剧 人物刻画 莎剧 直接表现 间接表现

人物是叙事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惟有事件和存在者共同存在,方有故事可言”。这里的“存在者”指的就是人物。在叙事作品中,对人物进行分析,需要将人物的种种特征或标记汇合在一起,以构成对一个人物的完整印象,这种人物标记的方式便是人物刻画。里蒙·凯南曾在《叙事虚构作品》中对人物刻画这一问题作过深入探讨。在她看来,人物刻画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前一类通常用一些特定的词把人物特征明说出来,一般是用形容词、抽象名词或其它词类;后一类则不直说特征,而是以各种方式表现或用事例暗示出特征,让读者自己去推测其中隐含的性格。在戏剧作品中,人物刻画是如何表现的呢?在此,本文以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为典型,选取他的部分剧作为实例,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一 直接表现在莎剧中的运用

在莎剧中,直接表现的方式并不多见。虽然说,这一方式在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使用得较为广泛,而莎剧本身也理应属于传统的叙事作品,不多见的原因恐怕要归结于传统戏剧本身特点所致。由于戏剧内容的主体是由人物的话语所述,其故事的讲述类似于一种客观呈现。在这种叙述形式下,无论是隐指作者还是叙述者都很少干预其中。这也造成了直接表现这一方式在莎剧中的贫乏。

即便这一方式不多见,但还是能找到一些。在莎剧里其表现有二种:一种是出现在剧中的序幕。序幕里交待了人物的身份,但有时兼有人物的特征。如《暴风雨》中的例子:“刚则娄——一位老成的枢密大臣,卡力班——一个野蛮的丑怪的奴隶,斯蒂番诺——一个醉醺的仆役长,爱丽儿——一个活泼的精灵。”剧中对以上人物身份及特征作了极为简要的介绍。而这些简短的词集中地概括出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就其词性而言,运用的均为形容词。这也是刻画人物最常见的词类。那么序幕中对人物特征的介绍是否就准确、可信呢?对于这个问题,里蒙·凯南说过:直接刻画人物的方法只有始终出自本文中最权威的声音才能站得住脚。因此,人物的介绍是否出于“最权威的声音”便成了判断的基准。在剧中,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是来自于隐指作者的介绍。这些介绍总被认为是可靠的,其原因或许在于戏剧的文体和规则所致,或许是由于剧中隐指作者有着恒定的价值观。

莎剧里直接表现还出现在间接参与情节者的表述中。例如,《波里克利斯》中的高渥(剧情解释者)便是典型的例子。在该剧中,高渥并不直接参与故事情节,但他总会出现在每一幕的开头,起到连接情节的作用。如第四幕开头,高渥谈到了塔索斯公主菲劳顿:“这菲劳顿永远是要逞强,和十全的玛利娜争一日之长。”在第四幕第四场里有对其母亲的写照:“现在请看一下阴险的戴欧奈萨给玛利娜所写的碑铭。”以上在谈到母女俩时都是运用形容词来刻画的,一个是“逞强”,另一个是“阴险”。通过这两个形容词便把二人最突出的特征点了出来,使读者对两个旁衬角色一目了然。与之对照的是,剧中等人对玛利娜可谓赞叹有加。如第四幕中便有对她的评论:“在塔索斯受克利昂的教育,音乐、文学都有了根柢;她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成了大众向慕的目标。”此外,在第五幕开头,高渥还说道:“她的歌喉婉转有若天仙,像神女一般随着歌声起舞……”两段文字都主要用了抽象名词对她作了刻画,多次强调她才貌双全。这无疑层层加深了读者对她的印象。高渥虽只是一个剧情解释者,但他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剧中隐指作者通过这位叙述者使情節更加完整,也使故事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此外,高渥对人物的叙述同样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毕竟他是在遵照隐指作者的思想和意图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物的叙述。

莎剧里直接表现的使用,使被刻画人物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使读者更容易、更准确地把握人物。但这种类似于“鉴定式”的直接表现,会留给读者一种可靠的、权威的、静止的印象。因此,作品中这种刻画人物的手段不宜太多,而且方法上应该提倡多元化。

二 间接表现在莎剧中的运用

与直接表现的封闭性和确定性相比,间接表现的方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它对读者直接引导的功能减弱了,但引导读者参与文本创造的空间却加大了。间接表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四种:行动、言语、外貌和环境。而在莎剧中,由于外貌、环境的描写与人物性格并无联系,故表现方式仅两种。

先说行动。这一方式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即以其行见其人。在莎剧中,描写人物行动比较常见。几乎在每一幕每一场中都能看到。只是对人物行动的表述比较简单化。而且人物行动往往仅能体现行动,无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伊慕贞躺在床上阅读;一宫女随侍”(《辛伯林》第二幕第二场);“斯蒂番诺歌唱上,手持酒瓶”(《暴风雨》第二幕第二场);“爱丽儿用小鼓与笛奏此调”(《暴风雨》第三幕第二场)。从这些例子可看出,人物行动起到的是补充、完善和推动情节的作用。至于行动能反映人物什么,似乎没必要说明或者并不重要,叙述者也不关心。

不过莎剧里也能找到一些体现人物性格的行动。有学者将人物行动区分为“一次性行动”和“习惯性行动”,前者主要用于描写人物动态的性格侧面,常起到叙述转折点的作用。如《波里克利斯》第四幕高渥所述:“克利昂的妻子妒嫉成性,立刻备好了凶手一名,想把玛利娜一举杀伤,她的女儿便可独步无双……”菲劳顿的母亲养育了玛利娜,但因玛利娜的光芒盖过了女儿,便起了杀人之心,这一行动从侧面把这位母亲嫉妒心强的性格表露了出来。这一行动也使玛利娜的人生乃至故事情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后者主要描写人物不变或静态的性格侧面。如《冬天的故事》第四幕的致辞者的话:“且不提利昂蒂斯,为了愚蠢嫉妒而悲伤,现在闭门思过。”这把利昂蒂斯犯下过错后的主导性格(即懊悔)表现了出来,这一习惯性的行动为利昂蒂斯后来与波希米亚王的和好,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作了铺垫。

再说言语。在叙事作品中,言语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它可分为两种形式: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其中,有声语言包括人物对话、独白等,无声语言主要指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莎剧里,言语的展示几乎都是有声语言,如对白、独白、旁白、咏叹。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表现出来。在《辛伯林》中,对克洛顿人物性格的刻画,便是很好地例子。在第二幕第三场,克洛顿想尽办法追求伊慕贞,他先是请乐师奏美妙的音乐,但对方不予理睬,于是便有了他的一段独白:“我知道她有侍友们侍候她。我拿一点东西塞到其中的一只手里可好不好呢?金钱能买通一条路……金钱可以使诚实的人被杀害,使盗贼保全性命;不,有时候使诚实人和盗贼一齐被绞死。有什么事情它办不了,毁不了?”这段独白揭示了克洛顿的性格特征,道出了他的人生处世原则。在他看来,金钱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办不到的事。爱情的获予同样可以通过金钱来实现。克洛顿在价值观上的堕落无疑反映出他内心丑陋的一面。但他使的花招却没能行通,接着他与伊慕贞之间又有一场唇枪舌战:

伊慕贞:现在我直截了当的告诉你吧,我的心事我自己知道。我如今直言无隐的宣告,我不喜欢你……

克洛顿:你自以为和那个下贱的小子订了婚约,他是靠施舍长大的,吃的是宫廷里的残羹剩饭,那不能成为婚约,那不是婚约……你不能和一个没有地位的卑贱奴才,一个只合给人作仆役的,作厨子还不够格的下流货,随便联姻。

这段对白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克洛顿其人:他对伊慕贞与波斯邱默斯的婚约极为鄙视,反映出他头脑里带有着根深蒂固的特权观念和等级思想。尤其是他对波斯邱默斯的恶意中伤,更显出他卑劣的品性和别有用心。此外,旁白的运用也能从侧面表现克洛顿这一人物。如第一幕中,克洛顿挑战被放逐的波斯邱默斯,被别人劝解开后便出现了下面一番话。

克洛顿:我伤了他了么?

贵乙:(旁白)实在没有;连他的耐心都没有伤到……

克洛顿:那坏蛋不敢和我对抗。

贵乙:(旁白)不敢;不过他一直是向前逃,冲着你的脸而逃。

文中通过贵族乙的旁白,把克洛顿目中无人和狂妄自大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出来。

以上从不同侧面刻画出了克洛顿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对这一人物了解的更为全面、具体、深刻。

此外,言语中还能揭示人物对立矛盾的性格。同样以《辛伯林》中克洛顿与贵族的对白(含旁白)为例:

克洛顿:她竟爱上这个家伙而拒绝我!

贵乙:(旁白)如果作一正确的选择也算是罪过,那么她是该下地狱。

贵甲:殿下,我总是对您说,她的美貌和她的头脑并不相符……

贵乙:(旁白)她的光芒并不照射在蠢材的身上,否则那反光会伤了她自己。

以上对白反映了两对人物性格的对立。一是克洛顿与贵族乙。前者的言语显示出其蛮横无理,目中无人的特点,而后者总与前者针锋相对,表现出事事在理,幽默睿智的特征,双方对比鲜明。二是贵族甲与贵族乙。甲一味迎合克洛顿的看法,展现出他趋炎附势的特点。而乙则与甲完全相反,并且乙也驳斥了甲的观点,二者也形成鲜明对比。再以《辛伯林》中波斯邱默斯的两段独白为例:第二幕中,他由于轻信别人的谎言,故失去判断和理智的他非常恼怒:“我可以断言,一个男人之罪恶的动机,一定是发生在属于女人的那一部分;例如说谎,你注意吧,是女人的习气;谄媚,女人的;欺骗,女人的;肉欲和淫念,女人的……”到了第五幕,他决心上战场之时,又恢复了自己的判断和理智,恼怒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懊悔:“天神哟,如果你们早一点就惩罚我的错误,我就不会活到今天指使人做出这样的事;你们便可挽救那高贵的伊慕贞一命,由她去忏悔,你们该打击我,我才是更该受你们惩罚的坏东西。”前后对照,波斯邱默斯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或许,有人会认为性格的巨变所造成的落差会削弱人物的真实性。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物性格的前后矛盾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人物之间的性格对立,能使人物個性更加鲜明。

综上分析可见,在戏剧作品中,人物刻画的方式主要依靠间接表现。而直接表现的使用则较为有限。究其原因,是与文本性质密切相关。戏剧本属于“演绎类”文体,该文体非常注重表现剧中人物的言语和行动,这也成了推动情节,塑造形象的必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莎士比亚戏剧叙事研究》(12SA090)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Seymour Chatman,Story and Discourse,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2] 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里蒙·凯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9年版。

[4] 威廉·莎士比亚,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成立,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莎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戏剧类
莎剧与基督教:《哈姆雷特》鬼魂身份之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