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梅
摘要 菲莉斯·惠特利的《从非洲到美洲》被评论家们认为是黑人赞颂基督教的诗,黑人评论家甚至以此批评她。本文通过对该诗用词的分析以及对第七句诗的英文句式分析,认为这是呼唤黑人和白人精神平等的诗作。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这种心声隐藏在对基督教的赞颂之中。
关键词:词汇分析 句式分析 精神平等
菲莉斯·惠特利(1753-1784)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版诗集的黑人女作家,她被称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创始人,“她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后来种族文学的原型模范。”(Harris ,2008)。菲莉斯的诗有三分之一是挽歌,另外的诗歌大多涉及宗教的话题。在作品中她很少反映自己的奴隶身份,历史学家认为也许是因为她的矛盾心理。《从非洲到美洲》(On being brought from Africa to America)被认为是一首典型的关于奴隶的作品,这首诗句式简洁,只有八句:“上帝的慈悲将我从异教之地带走/启迪我愚昧的灵魂,让我理解/有上帝,也有救主;/而從前我不知、也不求救赎。/我们黑色人种曾遭人白眼,/“他们的肤色被魔鬼漂染。/记住,基督徒们,黑人虽黑如该隐,/也能高尚典雅,登上天堂快车。”当时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赞扬了奴隶制,因为这样,诗人才信奉了基督教。黑人评论家甚至指责菲莉斯:被当作奴隶贩卖至美国及以后皈依基督教,惠特利以诗的形式感谢上帝!但事实并非如此,菲莉斯的诗歌是写给思想处于变动的读者的。她的诗是写给基督徒读者,但是她在诗中运用了各种写作技巧使得“刚开始读诗时读者充满了自信和赞同,然后又困惑和不确定,最后在诗的结尾产生一种新的看法”(Balkun,2002)。仔细研读这首诗,读者会发现,表面上作者似乎感到她在美国的生活很幸运,这和当时黑人被作为奴隶被残暴对待形成对比。但通过仔细分析该诗的词汇和句式,我们可以看到她心中暗含的对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的谴责和对精神平等的呼唤。诗歌表面对殖民主义者进行歌颂,但其中却暗含着讽刺。
一 菲莉斯·惠特利的人生经历
了解菲莉斯·惠特利的人生经历,我们不仅更深刻理解诗的蕴意,而且可以知道她隐晦的写作方式是她所处的客观环境造成的。诗人的诗中很少提到她的经历,但我们却无法忽略她被贩卖到美国做奴隶的艰辛历程,1761年,只有七八岁的惠特利被卖到美国的波士顿做奴隶。她在白人家庭约翰·惠特利夫妇家做仆人,并在女主人的坚持下学习了《圣经》,同时她也学会了英语和拉丁语,并最终在诗歌上展示出才华。1773年,她出版了《各种题材诗集》(Poems on Various Subjects),其中的一首就是《从非洲到美洲》。约翰·惠特利夫妇对她的善待并不能否认她作为奴隶的事实,只能说明她比较幸运而已。虽然她在写作中用了白人压迫者的新古典主义文风,但是她的人生经历使她的诗具有了个人风格。只有了解这种背景知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她为何从未直接在诗歌中对奴隶制进行谴责。根据她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对《从非洲到美洲》产生新的诠释。她不会对剥夺她人生自由的白人奴隶主反抗吗?或者她选择甘于现状,尊重白人主人,甚至对其歌功颂德?
二 《从非洲到美洲》的词汇解读
在《从非洲到美洲》一诗中,菲莉斯采用了宗教的主题,暗中对当时黑人作为奴隶的耻辱进行抗击,表达自己希望平等的心声。这种做法使她能够顺利表达她的观点,这也引起黑人评论家的不满,认为她没有公开抨击奴隶制度,而这种立场不明的态度实际上能帮助她绕开主流白人文化的禁忌,隐喻地表达出她的反抗以及对平等的呼唤。仔细分析一下她在诗中的用词(包括英文原文用词)就能看到她的真实意图,实际上菲莉斯在诗中表达了对不公平的种族压迫的痛恨,抨击了白人种族主义,同时发出主张精神平等的真诚告白。
《从非洲到美洲》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通过学习宗教发生的心理转变,“上帝的慈悲将我从异教之地带走/启迪我愚昧的灵魂,让我理解”。这个时期的非洲裔美国人大多没有受过教育且无知,“慈悲”(Mercy)一词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上帝的慈悲,另一方面也象征性地表达了上帝赐予的受教育机会将作者从文盲状态中解救出来;“异教之地”(Pagan land)比喻了她在学会英语之前的无知状态,并不是指的非洲。非洲没有宗教,何谈异教之地。原文中“愚昧的”(benighted)指智慧或者道德上的愚昧。诗行中显而易见地体现了作者对教育或者宗教的尊重。菲莉斯最初对她的奴隶身份非常沮丧,被绑架到美国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让她从基督教中寻求安慰。最终宗教上的精神启迪将她从“愚昧的灵魂中”解脱。读完了这两句读者基本肯定作者是在感谢宗教,就像Balkun说的,“刚开始读诗时读者充满了自信和同意”。
但下面三句诗行就会让读者困惑了,诗行第三句“有上帝,也有救主”中,作者采用重复的写作方法,通过承认上帝的存在,强调宗教信仰对其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表明该诗行暗指了她的个人境遇。表面上,“救主”(Savior)象征了耶稣基督作为救星,但这样写显然没有必要加个“也”(too)。实际上,菲莉斯用“救主”暗示了一个更加隐性的救主,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个救主是谁,她在诗中并没有明示。但是根据下一行:“而从前我不知、也不求救赎”,在这里,作者使用了“救赎”(redemption)强化了这种模糊性。在非洲是不需要被拯救的,她在那里很自由。根据菲莉斯在美国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是写作诗歌成为她救赎的渠道,最终帮她摆脱了奴隶身份,并且和另一个自由的奴隶结了婚,所以第三句中的她的救主应该指的是写作或诗歌。
第四句“黑色人种曾遭人白眼”将讲述转向了集体的视角。“黑色”(Sable)可以定义为皮肤黑,也可以是黑色的衣服。这里作者指的是黑色的衣服,以强调外表是不重要的。菲莉斯认为黑色的皮肤只不过是衣服,他们和别的人种有共同的情感。作者用了“我们”同样也暗指了自己也属于这个黑人群体。她可能在小心地使用这一句呼吁奴隶的解放,并暗示黑人必须脱掉黑色的外衣,不要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羞愧,但作者为什么不用“black”这个词来表达黑人呢?
下一句“他们的肤色被魔鬼漂染”似乎对黑人充满了嘲讽的语气。诗歌转向了第三人称叙述,这种转变象征了其他人种对黑人的程式化的偏见。英文原文中使用“die”而不是“dye”可能暗示了多层含义,可能指的是被魔鬼漂染而成的黑色的皮肤;也可能作者巧妙运用了双关语,暗指如果黑人不能团结起来抗争,那么必然的命运就是死亡。当时的背景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不久,作者认为白人一方面要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争取自由,一方面却任由奴隶存在是荒谬的(Bennett,1998)。
黑人必须从精神压迫中解放自己,主动扔掉迫害的枷锁。下面的诗句作者默默地呼唤黑人的团结:“记住,基督徒们,黑人虽黑如该隐”(Remember, Christians, Negros, black as Cain)。她使用了一种命令的语气,号召黑人记住他们的黑人身份和自己的价值,美国内战时的还黑人自由的呼声在这时体现了出来。菲莉斯暗中号召黑人团结起来,开始自身的革命以获得思想的解放。黑人一直被白人认为是下等人,奴隶贸易使得黑人处于愚昧和受迫害的境地。黑人的文盲阻碍了黑人在文化上的融入,他们没能反抗这种种族压迫实际上谋杀了和白人平等的权利。
诗的最后一句:“也能高尚典雅,登上天堂快车”,快车指的是灵魂上的救赎、进步和发展。这句诗中将refined翻译成高尚典雅,该词同时也有熬炼之意。人需要熬炼,才能获得灵魂上的高贵典雅,这象征着教育、抗争等行为,菲莉斯认为这是文化进步的关键。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最终会导致文明的进步,也就是登上那个天堂快车。
三 对第七句的句式解读
“记住,基督徒们,黑人虽黑如该隐”这个诗句的句式本身也非常值得推敲。菲莉斯用斜体字巧妙地将基督徒们、黑人、该隐并列起来(Levernier,1974)。还有人认为在黑人后面加上了逗号就产生了一种句意理解上的模糊,作者不动声色地将基督徒、黑人并列作为该隐的后代,他们都应该受到上帝的救赎(Scheick,1992)。这样就产生了三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菲莉斯认为基督徒指的是白人,而基督徒们应该记住黑人也可以得到灵魂上的洗礼和升华;第二种理解是基督徒应该记住从灵魂上来说,白人和黑人一样都是该隐的后代,都有罪恶;第三种理解是将基督徒和黑人并列,其实就是向读者暗示基督徒和黑人是平等的。很多菲莉斯当代的评论家都认为该隐在被上帝驱逐时,身上被上帝做了记号,他只是黑人的祖先。菲莉斯借此驳斥了这一点,在灵魂层面,白人和黑人都是黑色种族,都是因为被魔鬼漂染,所以在上帝面前,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菲莉斯认为对正义的判断不能按照皮肤的颜色,而必须按照个人的品格。在这句诗里,菲莉斯驳斥了黑人和白人不同的断言(ONeale,1986),认为黑人也可以像白人一样追求自由和平等。不仅如此,既然黑人也能登上天堂快车,那么前提就是她认为基督教中的原罪适用于这两种人,也就是说,白人和黑人都是该隐的后代,都有第二句诗中“愚昧的灵魂”,从宗教的角度来说,都是“黑色人种”,都因为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导致“被魔鬼漂染”,所以在上帝面前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至此,菲莉斯心中所暗含的主张人人精神平等的思想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四 结语
菲莉斯·惠特利的《从非洲到美洲》向当时的人们证明,对人的身份地位不是通过皮肤的颜色展示出来的,黑人和白人一样,灵魂是平等的。同时,她也在诗中努力展示知识的普世价值,教育是另外一个“救主”,黑人也需要只是教育的“熬炼”才能“高贵典雅”。她使用宗教这个意象呼吁黑人应该接受教育、具有社会意识,同时她间接批评了伪善的殖民者和奴隶的无知。通过她的语言,菲莉斯超越自己的奴隶身份,表达了抗争的精神。她的诗歌暗中鼓励黑人克服文盲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进步和解放,踏上天堂快车。她的诗歌作为鼓励被压迫人民进行反抗的灯塔,指引了未来反抗当权者的革命。虽然她的诗主要描写基督教,很少谈到种族问题,《从非洲到美洲》却是一篇有力地涉及奴隶制的诗,文中处处表达了解放奴隶和人人平等的心声。
另外,菲莉斯的写作技巧增加了《从非洲到美洲》的整体效果。在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典故、反语、暗示、腔调等写作技巧。仔细研究这些写作技巧有助于我们的批判性思考、分析和评价,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参考文献:
[1] Balkun,Mary McAleer.2002.“Phillis Wheatley's Construction of Otherness and the Rhetoric of Performed Ideology”.African American Review 36.1.121-135.
[2] Bennett,Paula.1998.“Phillis Wheatley's Vocation and the Paradox of the Afric Muse”.PMLA113.1:64-76.
[3] Harris,Will.2008.“Phillis Wheatley,Diaspora,Subjectivity,and the African American Canon”.MELUS 33.3.27- 43.
[4] Levernier,James A.1974.“Analysis of Selected Poetry of Phillis Wheatly”.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43),408-416.
[5] Oneale,Sondra.1986.“A Slaves Subtle War:Phillis Wheatleys Use of Biblical Myth and Symbol”.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21.144-65.
[6] Scheick,William J.1992. “Phillis Wheatley's Appropriation of Isaiah.”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27.135-40.
(高興梅,中国药科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