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疼痛的临床探讨

2014-06-30 15:20:58张光磊
药物与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巩膜结膜乳化

张光磊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在表面麻醉下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疼痛情况,以此评价表面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白內障患者中选取70例患者72眼病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表面麻醉,观察患者疼痛情况,评价麻醉效果。结果:70例72眼均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可耐受范围之内,共有68眼(94.44%)表示满意。其中结膜下注射(38眼,52.78%)与上肢肌固定(23眼,31.94%)是疼痛较为明显的两大环节,之后是烧灼巩膜血管(12眼,16.67%),转核与勉核(9眼,12.50%),巩膜隧道(8眼,11.11%),注吸粘弹剂(7眼9.72%),以上所有环节均具有显著疼痛差异(p<0.05)。结论: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实施表面麻醉法,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疼痛保证在可承受范围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疼痛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94-02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是一种新型白内障术,我国应用该术起始于上世纪末,由于其与传统白内障术相比,具有微创、可自闭且无需缝合等优势,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该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费用低,更成为欠发达地区白内障患者复明的首选术型。分析探讨在表面麻醉下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疼痛情况,以此评价表面麻醉的临床效果。本次试验选取70例白内障患者72眼病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表面麻醉,观察患者疼痛情况,评价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选取70例患者72眼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为47-82岁间,平均为(63.2±3.3)岁,所有患者均满足白内障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伴有青光眼、网脱以及眼底出血等眼部其它类疾病的情况。术前视力:光感至0.3。

1.2 表面麻醉法: 给予0.75%布比卡因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滴于患者眼结膜囊内,1-2滴/次,间隔60s滴注1次,连续3次,术前30min给予患者鲁米那钠进行肌肉注射,观察患者疼痛情况,评价麻醉效果。

1.3 手术方法: 术中采取右上象限反眉弓形切口,以11点方向为顶点,顶点位于角膜缘后界的1.5mm处,弓形切口采取1/2的巩膜厚度,两顶点顶端相距6mm,顶端位于角膜缘后界的3-4mm处,通过隧道刀于患者巩膜层间往前分离至角膜缘前界的前1mm处,之后环位穿刺刀与隧道尽头向前房进入,并注入甲基纤维素,采取开罐式或连续环形撕囊法切开前囊膜,要保证切口具有足够大小,再于晶状体核与后囊间注入甲基纤维素,使晶状体核浮至前房,再将切口扩大,将注水圈套器伸至晶状体核及后囊膜之间,注水的过程中将晶状体核托出,之后抽吸皮质并置入人工晶体,通过注水构建前房,切口自闭。术后给予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注于球结膜下。

1.4 观察指标: 对术中各疼痛环节进行疼痛分级,术前告知患者将疼痛感觉及时告知医师,并进行记录,采取主观痛觉评价分为4个等级:0级,无疼痛;1级,轻微疼痛;3,剧烈疼痛。并观察患者治疗满意度及手术时间、视力恢复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情况: 70例72眼均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可耐受范围之内,其中结膜下注射(38眼,52.78%)与上肢肌固定(23眼,31.94%)是疼痛较为明显的两大环节,之后是烧灼巩膜血管(12眼,16.67%),转核与勉核(9眼,12.50%),巩膜隧道(8眼,11.11%),注吸粘弹剂(7眼9.72%),以上所有环节均具有显著疼痛差异(p<0.05),具体见表。

表1 疼痛环节及疼痛程度 p<0.05,t=8.645*

疼痛环节疼痛0-1级(n,%)疼痛2-3级(n,%)结膜下注射34(47.22%)38(52.78%)上肢肌固定49(68.06%)23(31.94%)烧灼巩膜血管60(83.33%)12(16.67%)转核与勉核63(87.50%)9(12.50%)巩膜隧道64(88.89%)8(11.11%)注吸粘弹剂65(90.28%)7(9.72%)2.2 术后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对患者术后进行统计,共有68眼(94.44%)表示满意,3眼(4.17%)表示一般,1眼(1.39%)表示不满意。

术后1d内50眼(69.44%)的裸眼视力恢复至0.5以上,术后1周共67眼(93.06%)的裸眼视力恢复到0.5以上。有2眼出现并发症分别为眼前房积血与眼角膜水肿,治疗1周后痊愈,此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白内障摘除术的传统麻醉方式是对球周或是球后实施麻醉操作,但此种麻醉方式易引发如球后出血、框内感染、眼球穿孔、视神经挫伤、中枢抑制、中央动脉阻塞、眼心反射甚至死亡等并发症,不但增加了术中风险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针对此种情况,多家医疗机构已用表面麻醉法取代传统的白内障手术麻醉方式,与传统麻醉相比,表面麻醉不但可有效避免患者球后出血,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表面麻醉可选药物很多,多数医疗单位选择爱尔卡因即倍诺喜等药物,而本次研究选用的是国产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这两种药剂成本较低,同样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更适合基层医院,并易被大众百姓所接受[3]。本次试验中70例72眼均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可耐受范围之内,共有68眼(94.44%)表示满意。其中结膜下注射(38眼,52.78%)与上肢肌固定(23眼,31.94%)是疼痛较为明显的两大缓解,之后是烧灼巩膜血管(12眼,16.67%),转核与勉核(9眼,12.50%),巩膜隧道(8眼,11.11%),注吸粘弹剂(7眼9.72%),以上所有环节均具有显著疼痛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实施表面麻醉法,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疼痛均可保证在可承受范围内,安全有效,值得在该类白内障术的麻醉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仕波,赖铭节,李加青,等.表面麻醉下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 :133-136

[2] 丁艳林,王丽丽.表面麻醉方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1,10 (8):1597一1598

[3] 苗世杰,邵彦,刘非.前房麻醉在合并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 ; 27 (9) :1041-1044

猜你喜欢
巩膜结膜乳化
巩膜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陕西的应用
石油沥青(2019年3期)2019-07-16 08:48:22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SBS改性沥青的乳化及应用
石油沥青(2018年3期)2018-07-14 02:19:20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中国公路(2017年17期)2017-11-09 02:25:42
球结膜下异物一例病例讨论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9:42:53
如何防治眼睑结膜结石复发?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