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摘 要】大学新生刚迈进大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都相对高中有了较大变化,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本文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生活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建立完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专业引导、实行“学长制”及“导师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性 教育
大学新生刚结束紧张的高三学习和生活,刚刚迈进大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都有了较大变化,部分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容易产生孤独、失落等情绪。大一是大学生活的开始,是大学阶段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高校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新生完成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大一新生从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均有较大的改变,许多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心理适应问题
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当跨入大学校门以后,发现成绩优秀,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巨大的落差容易使自己产生自卑心和挫败感。同时,在高中学习阶段,在家里受到家长和亲朋的关心呵护,当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奔赴远方求学时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但一旦调整不好,就容易耽误学业。其次,当同学们告别繁重的高中学习,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更加容易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从而产生恋爱之情。大一新生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成熟,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就会影响身心健康,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轻则茶饭不思,精神萎靡,重则做出害人害己的举动。
(二)学习适应问题
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班主任和家长的严格监督下学习,接受的是一种被动的、较为机械和单一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以后,学习课程较多,同时知识体系更为庞大,通常一门课的教材就是厚厚的一整本书。大学学习方式以主动学习为主,缺乏类似于高中的来自教师和家长对学习的督促。很多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还有部分同学被录取的专业并非当初填报志愿的专业,对所读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因而造成学习适应性不良,成绩一落千丈。
(三)生活适应问题
新生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各地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具有较大差异,部分同学来自少数民族,生活上存在民族禁忌。
来自城市的同学多为独生子女,中学阶段在家大多娇生惯养,到校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且城市学生高中阶段相当一部分为走读生,进入大学以后对宿舍的集体生活适应性较差,而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城市生活习惯不是很适应。
部分大学生对大学所处地域的气候、饮食不喜欢,如西南大学位于号称中国“三大火炉城市”的重庆,夏季气候极为炎热,而冬季则较阴冷潮湿,重庆饮食以麻辣为特色。很多来自北方的同学对重庆的气候和饮食极不适应,甚至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四)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中关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大学生活的保障。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民族不同、性格不同、爱好迥异。进入大学以后,相比高中,人际交往的对象、方式、内容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师生关系上,部分学生觉得大学老师不如中学老师那样容易亲近,大学老师上完课后就匆匆离开,没有中学老师那样的课后辅导和交流,而辅导员一个人要带几百人,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住,更缺乏交流,故感慨师生关系淡漠。
在同学关系上,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难免产生摩擦和冲突,但部分同学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还有的同学是因为家庭生活的影响、个人性格等原因,加上自身缺乏与人交际的技巧和经验,造成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孤独寂寞、独来独往、难以融入班集体、寝室关系不良、和异性交往障碍、内心自我封闭、感叹知音难觅。
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以上种种新生适应性问题已经影响了部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给校园造成不稳定隐患,因此,对新生适应性问题要高度重视,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积极研究对策解决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
(一)建立完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机制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工作,只有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机制,才能发挥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学生工作部(处)是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核心领导部门,联合下属心理健康与教育服务中心、助学中心等针对新生制定适应性教育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各学院学生工作队伍承担新生教育具体任务,针对本学院的专业、生源特点,结合实际制定本学院新生适应性教育实施细则,采取多种教育途径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学生工作部(处)要制定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考核机制,对适应性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单位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对教育效果不佳的则进行一定的批评和惩罚。加大经费投入,组织专业的培训,提高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新生的适应性
通过开展各类辩论赛、演讲比赛、体育竞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充分宣传,让各位同学参加到其中,丰富新生们的课余生活,增加同学们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敞开心扉,加强彼此的沟通、了解。通过举行班级的春秋游、聚餐、谈心活动等,加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同学尽快融入班级,增加班级成员之间的了解熟悉,从而在大学里建立新的交际圈。
在新生中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让新生深入农场、工矿、企事业单位,让新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生活,真切地感受社会,通过多接触社会,逐渐促使新生调整自我,渐渐增加自己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接受教育,增加自身社会责任感,促进新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关注新生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条件的高校要联合心理学专业的专家、教师和学校心理健康与服务中心通过“新生阳光心理通道”等途径专门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对新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排查和干预,从而增强新生的大学适应性。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针对新生举行适应性讲座,内容可以包括如何对待大学生活,如何正确地对待心理问题和出现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寻求专业帮助的途径。通过开展心理普测、约谈、团体辅导、建立档案等多种形式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普遍存在的入学心理适应性问题,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加强入学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普及大型教育活动,对新生多关心;而对于出现较严重适应不良和有心理隐患的同学,则应做好追逐和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联系家长,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为这部分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心理咨询热线要改变以往“守株待兔”——等着心理有困扰的同学主动上门咨询的做法,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咨询为主,治疗性咨询为辅,通过心理讲座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畏惧感,使其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勇于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四)加强专业引导,帮助新生热爱专业学习
新生入学以后,各院系各专业特别是冷门专业的领导、教师应大力加强对学生专业引导,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发展情况、主干课程、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前景、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讲解,通过举办教师和学生之间、高年级学生和新生的交流会,让同学们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新生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提升专业兴趣,热爱专业学习。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大学新生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五)发挥“学长制”“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要联合班主任做好本职工作,对新生多关心,从各个方面予以引导,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知心伙伴。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长制”“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作用。
发挥“学长”“学姐”在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的作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较高、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组织一定的培训以后,让这些高年级学生对新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上加以指导,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新生尽快熟悉学习、生活环境及规律,并指导新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奋斗目标。
完善和推广“导师制”。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抽调一批年富力强、师德高尚、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表现较好的老师,按大约1∶10的比例,有针对性地对所带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教育,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长期和学生的接触中,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开拓学生的科研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04-10-25.
[2]董俊义,李元卿.大学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N]. 光明日报,2007-9-8.
[3]郑全全.人际关系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尹仲恺,姜喜双.地方工科院校新生适应性调查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