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立高等教育概况

2014-06-28 16:19谢留枝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古代书院

谢留枝

摘 要:古代私立高等教育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民办教育的雏形,而古代私立高等教育中的书院和讲会制度是我国古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书院和讲会制度概况,对我国当代的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私立高等教育;书院;讲会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08-02

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世界文化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教育问题自古至今都受到特别重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学内容蕴涵醇厚,教学方式独具一格,意义深远,泽被后世。通古知今,鉴古兴今。没有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就没有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要抓好现代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渊源——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探析。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按办学性质分为官办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两种类型,书院是私立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讲会制度是书院特有的教学形式,也是其所以能长久存在并具有巨大生命力、吸引力的魅力所在。通过私立高校的代表——书院所开创的讲会制度,可以窥视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概况,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民办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一、中国古代私立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书院

私学是与官学相对应的一种教育体制,与官办高等教育-太学相对应的是私学的最高学府——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融藏书、印书、学术研究、授徒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众讲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是私家经馆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最高阶段。书院独创讲会制度,教学形式多样,讲学允许不同观点自由讲学。

书院在隋唐时期形成,宋朝开始建立,元代仍然不衰,盛行于明代,普及于清代,清末书院走向官学化而最终消失。宋朝统治者“兴文教”政策的推行,通过给予表彰和赞助,或赐院额或赐经书、学田或兼而有之,使书院的数量、规模、组织等得到空前发展。宋初最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据统计,宋代共建书院173所,又据《宋元明清书院概况》记载,宋代书院共203所,书院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重要的高教机构。明初实行强化转制的文教政策,加强思想控制,重官学而轻私学,书院未受到重视,宋元以来的不少书院被并入地方官学和社学。正统以后,官学衰落,书院开始兴起,嘉靖以后达到极盛,有1 200多所。著名的东林书院继承了稷下之学馆和宋元书院讲学形式,完善了颇有特色的讲会制度。正德年间,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的讲学活动又促使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高潮,但由于统治者对书院“讽议朝政,载量人物”心存戒备,导致明代4次封闭书院。元朝开始书院官学化倾向日益明显。清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书院受到严格控制,其经费、管理权、考试、人事权都由清政府直接插手掌握,所以书院至清代完全被官学同化,其属性也全部沦丧。绝大多数书院成了科举的预备场所。光绪二十一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诏将书院改为学堂,至此,我国古代民办高等教育史上的最高学府——书院在经历沧桑后在清政府的新政中消失了。

书院虽然消失了,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学教育的最高和特殊组织,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给中国当代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特别是灵活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史为鉴,独具一格、深受欢迎、效果显著、影响深远的具有代表性的讲会制度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二、讲会制度

讲会制度是书院内部和各学术派别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术活动形式。这种学术性质的讲学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相互探讨争辩,或发挥一个学派的精义,把本学派的学旨发挥的更加深入细致,或辨析不同学派之间不同的学术主张,以便于兼取诸家之长,相互促进。书院主持人主讲时,每讲一题,一般都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边讲,边质疑问难,师生互相切磋交流,将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书院还聘请不同学术派别的名师讲学,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讲会,使得书院门户得以开放,百家得以争鸣。同时,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辩论,探讨不同学派之异同,促进了学术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传播。

书院的“讲会”制度始于南宋。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一章。这个问题,朱、陆的学术观点不同,但朱熹并不囿于一己之见,不但邀请了陆九渊前来讲学,而且对陆九渊主张士子不要做追求“官资崇卑、禄廪厚薄”,唯利是图的小人,而作一个“专志乎义”、“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的“君子”的观点,赞赏不已,并把陆九渊所讲的内容写成讲义,刻在石碑上,还认真写了跋语。这不仅可见书院大师们的“德行道艺之实”,而且为不同学派在书院经学树立了典范,开创了不同学派在书院讲会的先河。自此以后,讲会成为书院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并成为书院区别于学校的重要标志。

明代讲会制度受到学者的大力推行,遍及全国。明代洛阳名儒孟化鲤、吕维祺等16人躬行实践,在洛阳一带大兴讲会。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其规模庞大,成员众多,学术交流频繁,使洛阳文人云拥川至,学术气氛浓厚,成为王学北移的两大重镇之一和学术传播的重地。明代洛阳地区的讲会,上溯洙泗,中衍伊洛,近护良知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院的讲会活动一直持续到清代。

是否参加不同学派的讲会,以及在讲会时对待不同学派的学术态度,很能体现书院大师们的治学与做人的胸襟。事功派的吕祖谦,家传中原文献之学,不赞同心学,但对传心学的杨简、袁燮的传人童居易的讲会也去参加,而且也不一笔抹煞杨简,可见其既有自信,又不轻看他家。前面所提到的朱熹邀请陆九渊等等,书院中众多大师在参加讲会讨论时,都虚怀若谷、实事求是,既不抬高自己,又不贬低别人,真正做到不拘囿于一家之见,胸怀宽阔,兼容并蓄,博采众长。endprint

书院开创的讲会制度,丰富了教学形式,活跃了学术气氛,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培养了为人之道,升华了做人德操,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创举和奇葩。特别是对我国当代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因地域之限、学术之别而造成的学科孤立和死板的教学方式引起的学术气氛沉闷状态,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青.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

[2] 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学治教的承传[J].山西师大学报,1996,(1).

[3] 顾美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1997,(8).

[4] 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探求,2005,(4).

[5] 金玲.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启示[J].教育探索,2000,(10).

[6] 卢奔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漫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7] 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4).

[8] 江应中.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9] 朱永新.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4,(2).

[10] 李中耀.关于大学精神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2001,(3).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Taking the academies and lecture system as an example

XIE Liu-zhi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

Abstract: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ancient private education is the embryonic form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ancient academies and lecture system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Chines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therefore,research on Chinese ancient academies and overview of the lecture system,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n particular is a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ancient;private higher education;college;the lecture system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代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初探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