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璇++李桂兰
摘 要:随着农村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衡阳县农村信用社产权逐步明晰,经营管理得到改善,风险监测与风险管理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风险管理隐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排除这些陷忧,重要的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策,如夯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化解系统等。
关键词:信用社经营;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23-03
一、衡阳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现状
(一)加强领导,组建机构
衡阳县农村信用社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具体职责:一是拟定各类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对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二是充分运用信贷管理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不良贷款台账系统等数据,对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进行报告。三是对业务风险进行审查,提出风险审查意见。四是对风险资产分类进行审核认定,对抵债资产进行接收和处置。五是提前介入风险调查,提出独立的风险评价审查意见,在贷中贷后环节,负责贷款审批条件落实情况的跟踪监控和风险预警。六是风险管理部门可向业务部门或基层信用社委派风险管理人员。委派的风险管理人员独立实施风险审查,直接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二)建立台账,精细管理
建立和运行由省联社开发的不良贷款管理台账系统,做到专人管理、专人登记,逐月更新台账,确保信息真实、及时、完整。充分利用不良贷款台账系统功能,进一步夯实不良贷款管理基础,全面澄清不良贷款底数,将不良贷款分门别类,一户一策,找准突破口,灵活机动,各个击破,做到目标到户、措施到笔、责任到人,并随时掌握清收进度。
(三)严格制定风险管理制度
1.综合性风险管理
衡阳县农信社制定了风险监测报告办法,全面、及时、准确地揭示全系统风险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推行风险经理派驻制。优先选择经营规模较大、管理能力较强的农信社试行风险经理派驻制,制定风险经理管理办法,明确风险经理的准入退出标准、职能定位、责任权限、考核奖惩、归属关系、报告线路等,建立分层次、分专业、分岗位的风险经理队伍序列。
2.信用风险管理
首先,探索制定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办法,推行限额管理,逐步扩大限额管理覆盖面,细化限额指标体系,合理配置行业、区域、客户、产品限额。其次,制定信贷业务用信管理办法,逐步推行用信集中管理,构建放款审核组织体系,审贷分离,落实放款审核工作职责,规范信贷业务实施行为,从放款环节入手严格防范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再次,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和加强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完善和优化授信授权、用信控制、抵(质)押品、贷后跟踪、处置核销等管理制度。
3.柜台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对柜台员工业务知识的培训,确保业务水平过硬,在操作过程中将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完善稽核制度,常规稽核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有效的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立即处理。三是加强对大额现金的管理,取5万以上的大额现金需提前一天向上级上报计划并需信用社主任审核签字,每个信用社每天的库存现金不超过50万,每个分社不超过30万,大额现金的有效管理大大降低了柜台业务的相关风险。
二、衡阳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湖南省衡阳县农村信用社的现实状况来看,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信社经营范围狭窄,金融风险不容易分散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以信贷为主,业务种类不够丰富,金融服务手段相对单一,业务开发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薄弱,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并且市场成熟度较低,突出表现在缺乏如代客理财、信用卡、货币市场等其他中间业务,信贷业务少无法满足各类信贷客户的不同需求,这些都极大的局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的范围,因此,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丰富其金融服务手段已迫在眉睫。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风险管理文化并没有纳入到风险管理的整个体系中,更不可能成为植根于每个员工心里的一种习惯。而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文化的农信社,就像缺乏灵魂的肉体一样,无论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得多完善,始终缺乏适合其本质的文化精髓来填充。部分员工只片面地将风险管理作为风险控制来理解,却忽略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等重要过程,缺乏对风险的理性认识,更不可能有效地做到风险防范工作。
(三)风险管理隐患犹存
衡阳县农村信用社缺乏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一般由信贷客户经理兼任,所以风险产生的隐患犹存。
1.贷款管理不严。贷款管理过程缺乏严谨性,贷款发放把关不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的情况以及信息来源把握不准,调查环节过于简单粗糙,对于借款人的后期偿还能力缺乏足够的评估。二是贷款审查不缜密。三是贷后管理松弛,重放轻收思想严重。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小、数量多,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所欠贷款,便会形成风险。而由于农信社业务人员缺乏对贷款三查制度的执行力度,贷后检查工作随意性强,当贷款人经营困难或突发状况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风险,最终给农信社带来资本损失。
2.担保流于形式。目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还采用抵押担保的形式贷款以防范信贷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不准或对权力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过高。在贷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而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对抵押担保人的情况调查不够详实,往往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甚至对抵押担保物监管不严,种下风险隐患。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要素不全、范本不一、主体不符。当借贷人无法偿还贷款本息而诉讼时,致使抵押担保合同无效,形成无效抵押。endprint
(四)不良贷款清收不力
目前,衡阳县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支农贷款、县乡财政贷款、企业贷款、“三会一部”转入贷款、贷款员放发贷款等通过多途径发放出去的贷款未能及时清收而形成了大量累积的不良贷款,衡阳县风险管理部门未能及时的采取各项措施,对于不良贷款的清收缺乏力度,以致许多欠款成为无法解决的呆账、死账。另外,不良贷款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良资产的清收没有明确的责任制,没有将贷款的催缴与相关责任人联系起来,在问题出现后没有及时追究并处罚相关责任人。
三、衡阳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环境较差
目前,金融市场普遍低下的信用环境引发了农信社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其中违约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占例较大,各种逃债废债情况屡见不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于借款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还款协议,出现赖债、拖债、避债和逃债等行为,这种种违约行为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一旦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势必会造成恶性循环。个别借款户思想观念不对,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只要借得到,借了就不想还,拖皮赖账、逃废债务大有人在。如渣江信用社贷款户张某,在渣江社贷款105万元,在三湖社贷款20多万元用于集贸市场建设,因多方面原因,该项目建成后因政府原因没有正常运转,贷款户以此为由拒还贷款,而本人有钱购买高档小车、开办企业。但信用社却对此无能为力,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
(二)竞争环境缺乏公平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而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如由于许多大型企业、存款大户在存贷款时,考虑到资金安全性问题而倾向于选择大型金融机构存款而拒绝考虑中小型金融机构,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来源受到限制,并且由此而限制了其扩大经营、加快发展的脚步;农村信用社在资金筹备上,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上比,商业银行可以由国家财政发行国债补充其资本金,而农村信用社却缺乏相同的待遇,这使得其资本金得不到有效扩充,资本充足率也是逐年下降。2003年,虽然国家推行新一轮农村体制改革,推出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然而,由于这些政策未能真正落实到位,也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未能得到有效的增强。
(三)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制约
农业属弱质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其经营规模小且分散,这使得与农业产业有关的金融业务或行为具有较大的风险。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于农村、农民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其贷款对象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或个体经营户,而其贷款的投向大多用于与农业有关的行业,如种植、养殖、加工等,这些行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发生自然灾害时由于大量贷款农户收成受到影响而无力偿还贷款,最后往往将损失带来的风险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
以衡阳县农信社现有小额农户贷款68 409笔,金额90 370万元,占比30.5%。由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没有担保抵押,而农民又属于弱势群体,种、养殖业抗卸风险能力较弱,当遭遇天灾人祸时,所借贷款无法按期偿还。如2008年湖南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农村、农业、农民遭受巨大损失。据统计,当年发放的支农贷款中有2 083万元贷款形成了不良贷款。衡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农业人口103万,每年投放的支农贷款4.5亿元,按支农贷款收回率95%计算,支农贷款中形成不良贷款的总额超过2 000万元。
(四)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模式为“三会一层”,即最高权力机构由社员组成的代表大会,决策层则是理事会,对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监督职责则由监事会承担,经营管理层只负责日常的业务管理。但还是存在风险隐患。
1.股东代表大会权力虚置。股东除了参与日常工作汇报以及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相关工作外,并不参与农信社重大决策的执行,加之由广大农民组成的股东代表对于管理知识以及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同时也缺乏对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关注,这也使得股东代表大会形同虚设。
2.监事会名不副实。目前,农村信用社监事会对理事长和信用社主任等不具有弹劾权,以致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和漏洞时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因此,监事会实际上没有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作用。
3.决策层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理论上,农村信用主任应由理事会任命,但实际操作中,主任却往往由地方政府或上级联社指派人选,这使得农信社的股东和监事会对于主任职责的影响缺乏力度。在部分农村信用社还出现理事长兼任主任的情况,容易产生职权过分集中,独断专行等问题。
(五)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1.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由于农村信用社信息电子化系统较为落后,导致员工在贷款资料管理以及分析工作中存在难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对潜在风险的处理,安全防范不到。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严重影响到业务的有效开展,使部分贷款发放存在盲目性,忽略了对借款人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偿贷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不能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有效的风险预警。
2.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较多地致力于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上,如对风险的分类界定等方面,缺乏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使得风险控制存在局限性,控制系统不能有效地完善。
(六)历史包袱较为严重
衡阳县辖内26个乡镇,892个村,现有人口113万人,截至2011年9月30日止,县乡村三级在该社所欠贷款2 293笔,金额16 780万元,七站八所欠贷款113笔,金额1 771万元,学校、医院欠贷款63笔,金额834万元,乡镇企业226笔,金额4 170万元,党政干部私借公用贷款2 307笔,金额5541万元,合计5 007笔,金额29 096万元。这些贷款大部分都是2007年以前所借且没有按期偿还贷款利息,其中乡镇企业贷款中除一户还在正常生产经营外,其余全部破产、倒闭、债务悬空,严重影响该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endprint
四、加强衡阳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夯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
农村信用社依据其现实发展情况,以基础建设为首要前提,从人才、技术、机制支撑等方面综合发展全面的风险管理。一是从人才培养入手,加快高素质和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二是加强信息化和网络电子化管理。三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切实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总之,要推动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进程,始终离不开人员队伍的培养,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完善可行的各种机制支撑。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在农村信用社内部设立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监督体系,首先要以实现内部控制全系统、全方位管理为目标。在业务职能相关部门之间要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权力制衡作用,不允许出现一支笔控制或是一个部门独大的权力失衡现象。这样,有利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杜绝权力主义和独裁。其次,在监督过程中要强调岗位间的交换,监督工作采取轮岗、换岗、任期责任制等措施。同时,建立督查考评机制,将权、责、利结合起来进行绩效考核,做到把员工的利益与农信社的经营状况相结合。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化解系统
1.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是为了在风险尚未形成或是风险形成过程中,对于农信社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有效体系措施。而对于该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也要严格结合农信社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资产安全、风险防范来建立定期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和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制度。首先,按照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衡、限额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重新调整农信社各业务线的职能管理部门和操作岗位设置,形成职能明确、责任清晰、风险管理与业务部门的岗位制衡监督、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其次,建立信贷营销、授信审批、放款操作、风险管理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信贷组织体系和审贷分离的内控机制、程序化、一体化的管理流程。最后,确定各个业务环节操作标准和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从而优化主要业务流程。
2.建立信息共享、交流和反馈机制
建设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增加基层信用社的计算机配备,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的首要前提,同时,及时共享和反馈风险信息也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农村信用社必须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网络,这个网络体系必须包括上下之间以及平衡之间的沟通,实现真正的信息交流无障碍,以确保管理层对于风险信息更快更及时的把握,对于决策层的决策制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3.着力化解历史包袱
根据历史包袱形成的不同原因,实行分地区分情况化解。(1)“一次性”补偿。地方财政可以按比例通过一次性补偿的方式来减少行政干预、企业改制、政策性扶贫支农、保值贴补等造成的损失引起的风险。(2)强化内部不良资产清收。对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而造成资产损失,可以由农信社自身消化来减轻负担,这就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以及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来完成。(3)加强政策扶持。针对部分农信社历史包袱严重的情况,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性扶持,解决农信社历史包袱问题以改善其经营状况。特别是与农业弱质性行业相关的贷款,国家应给予减税免税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周脉伏,周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邱光婷.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2,(12):185-186.
[3] 谭勇.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