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 探究 创新

2014-06-28 00:08刘芹华
考试周刊 2014年17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教材探究

刘芹华

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探索、追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做中学”,力图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立足于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按“启发—探究—创新”基本过程,精心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求知识的境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充分发挥作用。

让学生用计算器核对,学生感到很惊奇,部分学生发出“惊叹”的声音。

师:为什么老师算得快又准呢?并不是我比你们的记忆好,而是比你们早学了完全平方公式。今天,如果你们学好完全平方公式,就会比老师算得更快更准。

巧妙快速的算法吸引了学生,形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产生“一定要探个究竟”之感,求知热情油然而生。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而探索是学习新知、实现再创造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暴露教材中的概念、公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暴露解题的思维分析过程和所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好让学生钻进去探索、去感受、去经历和去体验,由学生自己把数学知识发现、归纳、总结或创造出来,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教学内容设计的探索化。

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采用量、剪、拼等方法,从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多种拼图方法,为学生创设不同论证方法的发现情境,从拼图活动中找到了多种添画辅助线的方法。此外,从丰富的拼图活动到探求严格的推证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又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剪一个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探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折叠,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具体、形象的呈现,实验中的折痕,巧妙地为恰当添加辅助线埋下了伏笔。

实践证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操作,以及实验和感知,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一题多变,挖掘教材

数学问题的一题多变能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可减轻学生负担,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如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三册P180例1: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如图1)

常常听许多老师埋怨自己的学生不会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岂不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老师的精心启迪才能得以发挥。经验表明,老师在例、习题教学中如只照本宣科,不深入探讨,则往往收不到举一反三之效。只有老师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不断挖掘课本例、习题的教学价值,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是强化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教为导,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共同研究;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变学会为会学,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不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由表及里,将课本知识拓广深化、再创造,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以上是我在实践中的体会,愿抛砖引玉,引发同仁深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