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生动阅读教学

2014-06-28 18:38:57冯辉
考试周刊 2014年17期
关键词:白求恩背影创设

冯辉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对7~9年级学生提出要求:“阅读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自身经验和自身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围绕一定主题开展探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课堂为舞台,以语文教材及相关材料为载体,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创建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尊重主体,张扬学生,激发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才、情、志、趣,尊重他们的智、能、长,发掘他们内在的潜能,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情境的机会,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1.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民主氛围。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探究质疑。学生提出了:“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在民间传说中,天河是怎样的一条河,牛郎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在诗中做改变?”等问题,我鼓励学生围绕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从而缩短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在即将进行的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胆怯、害羞心理,进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地参与及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目的。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张扬学生个性。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又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创设轻松、自由的问题情境,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相信自己对问题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要求学生针对愚公移山发表看法。某些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某些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面对困难不能解决时,搬家不失为明智之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答案,用适度的宽容,调用一切手段,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会动脑、学会创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3.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激发主动热情。对学生而言,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就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能力。教师应尽一切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学生提出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深入探究课文。我在综合了学生的要求后布置了活动内容:以《皇帝的新装》为脚本,进行了一次课本剧排演,至于活动的道具、活动的形式等,完全由同学自主选择。学生热情高涨,思维保持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在确定组织、筹划人选时,不少学生主动请缨。我及时抓住切口,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中,经过讨论,他们设问:(1)皇帝赐封骗子“御聘织师”时,两个骗子的心理活动怎样?(2)骗子行骗后逃之夭夭,当皇帝去大街游行时,如果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里偷看,他们之间将有一段怎样小声而得意的对话?(3)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一开始说假话的心理是怎样的呢?经过问题情境洗练的课本剧,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绽放出灵感的火花。两天后,一出自编自演的《皇帝的新装》上演了,一篇阅读课文的主题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水到渠成地凸显了出来。

二、激励兴趣,激活教材,强化感受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在语文课上,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主体的感受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教材,引疑设问,是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动力。

1.于平淡无奇处引疑。有些课文乍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读读,不知其中奥妙,常觉兴味索然,如教师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见其自读之未见,闻其自学之未闻,学习兴趣定然激增。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创设问题情境。如《纪念白求恩》中有这么一段:“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精神。”学生认为这一段话再浅显不过了,遣词造句普普通通,毫无惊人之处,难道其中还有什么学问值得探究吗?此时我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这里共三句话,所讲的内容都和白求恩有关,为什么对他的称呼不同呢?”学生被这个疑问激起极大的求知兴趣,觉得这些好像信手拈来的文字其实是挺讲究的。经过探究后懂得:作者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讲的话时称“白求恩”;就从事医疗工作者而言,作者用了人们通称的“白求恩医生”;作为共产党员,作者按照革命内部通行的称呼,因而称“白求恩同志”。三种不同的称呼,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的,同时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引疑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即使平凡普通的语言也是讲究的,需要深入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于深层蕴意处设疑。典范文章中常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含蓄丰厚,或结构精巧,或韵味优美,或饱含哲理,老师精心地引领设疑,将会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文章主旨。如在《变色龙》教学中,学生都理解了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善变,且变得快,变得愚蠢、可笑,逻辑荒谬,我抓住这点巧妙设疑:奥楚蔑洛夫多变、善变的性格中到底有没有不变的因素?这样一问,同学们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再联系奥楚蔑洛夫听说的是将军的狗或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的表现,明白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都是为了讨好将军,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弄清了变色龙的实质,掌握了课文的深层意蕴。

3.于课文关键处解疑。关键就是课文的重点,即能表现主题或线索的词语及段落。抓住关键引疑,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围绕“背影”设疑,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了:课文写了几次背影?写法有什么异同?哪次背影写得最详,为什么?“我”为什么望父亲的背影流泪?等疑问,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活跃起来,仔细读课文,认真思考,相互讨论,甚至情绪高昂地争辩起来,通过这么一设疑,课文读得细,内容理解得深,再经过答辩,答案很快统一起来。课文四次写背影,两次实写,两次虚写,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思背影、望背影、找背影、忆背影,其中详写的是第二次背影,也就是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奔走谋职之时,父亲还不辞辛苦,不管自己年高体胖,行动蹒跚,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此情此景,令人感动得流泪,字里行间渗透着眷眷深情。由于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了“背影”这一关键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又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主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疑,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日俱增,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白求恩背影创设
纪念白求恩
两个背影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6
背影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0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14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背影
当代工人(2020年12期)2020-07-23 11:44:04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11-19 09:50:06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山里的背影